[发明专利]抗菌混纺纱及其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8538.6 | 申请日: | 201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8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尹淑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仁派服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地址: | 3220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菌 混纺纱 及其 织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混纺纱及织物。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抗菌混纺纱及织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对木棉纤维进行改性,增加木棉纤维的表面粗糙度,提高了纤维间的抱合力,提高了木棉纤维的可纺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备的抗菌木棉混纺纱断裂强力大、毛羽少,同时还具备显著的抗菌、抗静电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抗菌混纺纱及其织物。
背景技术
木棉纤维是天然果实纤维,纵向外观呈圆柱形,表面光滑,不显转曲,光泽好;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中段较粗,根部圆,前梢细,两端封闭,形成天然微气囊结构,破裂后纤维截面呈扁带状。木棉纤维是一种质轻薄壁高中空度的纤维,其中空度为80%~90%,细胞壁厚0.5~2μm,纤维线密度0.9~3.2dtex,密度仅为0.29g/cm3。木棉纤维具有抗菌、光洁、防霉、防蛀、轻柔、不透水、不易缠结、不导热,生态、保暖、吸湿性强等特点。
研究表明,木棉纤维具备高中空的特性,纤维表面多微孔,比表面积大,使得木棉纤维内部富含氧气,并且其吸湿透气性能也很好,这就使厌氧菌在木棉纤维上几乎不能生存。同时在潮湿的情况下,生长在木棉纤维上的霉菌类微生物的繁殖代谢作用和生理活动也会受到抑制,有效抑制了微生物的氧化磷酸化,影响有丝分裂,阻碍微生物呼吸,从而木棉纤维表现出抗菌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要求越来越高,对安全高效抗菌服饰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多;在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并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疾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纤维属于多孔性材料,叠加编织后又会形成无数空隙的多层体,因此织物较容易吸附菌类。抗菌整理就是使织物具有抑制菌类生长的功能,维持卫生的衣着生活环境,保证人体健康。抗菌剂的应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军由于穿抗菌军服而大大减少了伤员的细菌感染。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大多采用有机抗菌剂生产抗菌纺织品;进入21世纪,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卧床老人和在家疗养者逐渐增多,防止褥疮的老人护理用品的需求也呈增加的趋势。由于从生产为主的社会向生活为主的观念转变,开发研究有利于人体健康、有利于地球环境的产品,因此抗菌面料/织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木棉纤维长度短、细度低、表面光滑,抱合力差,纤维相对扭转刚度大,加捻效率低,不利于成纱,可纺性差,从而影响木棉纤维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本发明通过大量试验,成功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抗菌混纺纱及其织物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混纺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原料预处理→清梳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细纱工序→络筒工艺。
一种抗菌混纺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原料预处理;
木棉纤维长度短、强力低,整齐度较差,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很差,可纺性差。通过预处理后的木棉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大,纤维间抱合力增加;纤维梳理时成网容易,棉网均匀而清晰;成条时具有抗静电、平滑及集束性好等特点;成条后的抱合力强,飞花落毛少,可纺性强。
S2清梳工序;
在清棉生产过程中棉是用生条生产,木棉不耐打击,为此采用短流程的清梳联流程。清棉各设备的开清棉工序遵循“柔性开松、高效除杂”的工艺原则,保证只开松不打击,减小尘棒间的隔距,适当降低打手速度,减少对纤维损伤。
木棉短绒率较高,既要落下5mm以下的短纤维,又要保证较长纤维能顺利成条,棉与木棉混合生产能起到骨架作用。在梳棉工序应采用适当增加盖板落物,减少车肚落物。
S3并条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仁派服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仁派服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85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与CD123结合的抗体治疗方法
- 下一篇:内窥镜、盖子以及盖子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