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超导托卡马克磁体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59655.4 | 申请日: | 201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2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宋云涛;陆坤;黄雄一;丁开忠;周挺志;刘辰;刘承连;郑金星;程勇;沈光;温新杰;冉庆翔;韩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F6/04 | 分类号: | H01F6/04;H01F6/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超导 马克 磁体 分布式 电流 传输 馈线 | ||
1.大型超导托卡马克磁体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流引线终端盒(31);两根高温超导电流引线(31.2)被置入电流引线终端盒(31)之中,并通过超导接头一(31.3)与超导电缆一(31.4)形成电连接;
沿电流引线终端盒(31)向内,与其连接的是过渡馈线组件(32);从电流引线终端盒延伸至此的超导电缆一(31.4)通过超导接头二(32.1)与过渡馈线组件(32)中的超导电缆二(32.2)连接,低温传输管路(31.6)与过渡馈线组件(32)中的低温传输线管路(32.3)密封焊接,诊断信号线传输管路一(31.7)与过渡馈线组件(32)中的诊断信号线传输管路二(32.4)密封焊接;
沿过渡馈线组件(32)向内连接的是内部馈线组件(34);超导电缆二(32.2)通过超导接头三(34.1)连接至内部馈线组件(34)中的超导电缆三(34.2),低温传输线管路(32.3)和诊断信号线传输管路二(32.4)通过密封焊接连接至内部馈线组件(34)之中的低温超导传输管路(34.3)和诊断信号线传输管路三(3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引线终端盒(31)为长方体形状壳体,为不锈钢材质,极限真空度达到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超导电流引线(31.2)、超导接头一(31.3)与超导电缆一(31.4)被多组夹具固定在中央隔板(31.5)之上;低温传输管路(31.6)及诊断信号线传输管路一(31.7)通过多组支撑平行布置在中央隔板(31.5)两侧;低温阀门组件(31.8)安装在电流引线终端盒(31)顶部,低温阀门组件(31.8)中含有多组低温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馈线组件(32)为长直圆筒形状壳体,为不锈钢材质,其穿越生物屏蔽层(33)设置;由G10材料隔板和波纹管构成的真空隔断结构(32.5)隔绝过渡馈线组件(32)和电流引线终端盒(31)之间的真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其特征在于,沿过渡馈线组件(32)向内穿越托卡马克杜瓦壁(35)连接内部馈线组件(34),内部馈线组件(34)被密封在托卡马克杜瓦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包括室温端(41)、换热器(42)、高温超导段(43)与低温超导段(44);室温端(41)与电源母排连接,内部的热交换器采用星形叠片式设计;换热器(42)采用翅片式结构,翅片宽3mm,翅片间间隙3mm;分流器两端分别于换热器(42)与低温超导段(44)焊接,高温超导段(43)工作温度5K-65K,通过传导冷却;低温超导段(44)中低温超导电缆一端与高温超导段(43)焊接,另一端接入接头盒之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导接头一、超导接头二与超导接头三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超导缆(51);超导缆(51)端部与接头盒(54)通过压接后锡焊连接,两端接头盒之间设有中间塞片(58),填充块(55)填充四面装配间隙后压接U型卡(56);冷却管(57)连接两个接头盒端部伸出的冷质通道;上述连接完成后在外部包饶6mm厚绝缘层(53),并通过支撑(52)连接到中央隔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流和冷质传输馈线,其特征在于,若干个馈线(22)分布在超导托卡马克的磁体系统(21)周围,超导托卡马克的磁体系统(21)由多个分布在特定位置的超导线圈组成,每一个馈线(22)对应一个或多个超导线圈;超导电缆三(34.2)、低温超导传输管路(34.3)和诊断信号线传输管路三(34.4)的末段与超导磁体中的对应接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965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降低工业用水中硅含量的方法及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