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故障监控系统、故障监控方法和交通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4098.5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53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徐鲁永;陈益辉;蒋大千;邵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屈蘅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故障 监控 系统 方法 交通工具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故障监控系统、故障监控方法和交通工具,包括至少一个温度检测装置、温度计算装置和第一温度比较装置。温度检测装置用于采集电机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实测温度信息。温度计算装置用于模拟计算电机的温度分布情况,并从温度分布情况中获取电机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计算温度信息。第一温度比较装置用于判断电机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实测温度信息和第一计算温度信息之间的差值是否在预定范围内,若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实测温度信息和第一计算温度信息之间的差值超过预定范围,第一温度比较装置判定相应位置处的温度检测装置故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故障监控系统、故障监控方法和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永磁同步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电机在工作时,铁磁材料、绕组和机械摩擦产生的损耗以热量的形式存在,会导致电机各部位温度的升高。对定子来说,温度过高会影响绕组的绝缘能力和使用寿命,对转子来说,温度过高会增加永磁体退磁风险。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故障监控系统和故障监控方法检测电机的温度和温度检测装置的工作状态,当电机的温度过高时进行温度过高故障报警,但是当现有的温度检测装置采集的数据失真时,控制装置不能准确的识别和判断。
因此,急需对现有的故障监控系统和故障监控方法进行改进,以改善故障监控系统和故障监控方法的监控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故障监控系统、故障监控方法和交通工具以改善故障监控系统和故障监控方法的监控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故障监控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温度检测装置,用于采集电机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实测温度信息;温度计算装置,用于模拟计算电机的温度分布情况,并从所述温度分布情况中获取电机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计算温度信息;第一温度比较装置,用于判断电机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实测温度信息和第一计算温度信息之间的差值是否在预定范围内,若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实测温度信息和第一计算温度信息之间的差值超过预定范围,所述第一温度比较装置判定相应位置处的温度检测装置故障。
可选的,所述温度计算装置采用电机的温度场模型模拟计算电机的温度分布情况。
可选的,若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实测温度信息和第一计算温度信息之间的差值超过预定范围,所述温度计算装置用于模拟计算电机的温度分布情况,并从所述温度分布情况中获取电机上至少一处的第二计算温度信息;所述故障监控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比较装置和电机控制装置,所述第二温度比较装置用于判断电机上是否有至少一处的第二计算温度信息超过预定温度信息,若电机上至少有一处的第二计算温度信息超过预定温度信息,所述电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电机降功率运行。
可选的,所述电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电机降功率运行,直至电机上所有位置处的第二计算温度信息均未超过预定温度信息。
可选的,还包括报警装置,当第一温度比较装置判定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温度检测装置故障时,所述报警装置报警。
可选的,若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一实测温度信息和第一计算温度信息之间的差值均未超过预定范围,所述温度计算装置用于模拟计算电机的温度分布情况,并从所述温度分布情况中获取电机上至少一处的第三计算温度信息,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采集电机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处的第二实测温度信息;所述故障监控系统还包括第三温度比较装置和电机控制装置,所述第三温度比较装置用于判断电机上是否有至少一处的第三计算温度信息和第二实测温度信息超过预定温度信息,若电机上至少有一处的第三计算温度信息或者至少有一处的第二实测温度信息超过预定温度信息,所述电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电机降功率运行。
可选的,所述电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电机降功率运行,直至电机上所有位置处的第三计算温度信息和第二实测温度信息均未超过预定温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40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