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4393.0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3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琳;宋志成;刘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度选择 光源 背光模组 膜片 出射 准直 入射光线 显示装置 液晶电视 反射片 扩散板 量子点 正视 光线产生 光线出射 依次设置 激发光 内循环 准直度 反射 背离 筛选 发射 返回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包括:光源,在光源的出光侧依次设置的扩散板、量子点膜片和角度选择片,以及位于光源背离扩散板一侧的反射片;其中,光源,用于发射激励光线;量子点膜片,用于接收激励光线产生激发光;角度选择片,用于将入射光线进行角度选择后出射准直光线。由于角度选择片用于将入射光线进行角度选择后出射准直光线,因此可以增加正视角度下的光线出射,同时角度选择膜片对非正视角度下的光线具有增反作用,可使得非正视角度下的光线返回背光模组内循环利用,反射片反射的光线经过角度选择膜片的多次筛选之后,使更多的光线以准直角度出射,由此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准直度,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液晶显示装置通常采用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面板组合的方式进行画面显示。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为液晶显示面板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为了提高显示面板在正视观看角度下的显示亮度,通常在背光模组中设置增光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简称BEF),例如,可在背光模组中设置棱镜片(PrismSheet)作为聚光元件,将两片微棱镜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的两片棱镜片设置在光源的出光侧,利用棱镜片中的微棱镜结构将分散的光线集中于一定角度范围内出射,从而提高该角度范围内之显示亮度。通常情况下,微棱镜的顶角越小,光线会越集中,则正视角度下的显示亮度越大;然而棱镜对于光的集中作用有一定的极限,当其顶角较小到一定程度后,由棱镜片出射的大角度光线会越来越多,因此对光线的准直效果有限制,对光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用以提高背光源的准直效果的同时提高对光源的利用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在所述光源的出光侧依次设置的扩散板、量子点膜片、角度选择片,以及位于所述光源背离所述扩散板一侧的反射片;其中,
所述光源,用于发射激励光线;
所述量子点膜片,用于接收所述激励光线产生激发光;
所述角度选择片,用于将入射光线进行角度选择后出射准直光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角度选择片包括多个叠层设置的膜片,用于透射第一入射角度范围的光线,同时反射第二入射角度范围的光线;
所述第一入射角度范围的取值小于所述第二入射角度范围的取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角度选择片由折射率范围为1.3-1.8的聚合物材料的多层膜片层积形成;
所述膜片的厚度范围为5437-7004n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角度选择片中相邻膜片的折射率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任一层所述膜片中聚合物材料选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醚酮、聚(2,6-二苯基-1,4苯氧化)中的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角度选择片包括:至少一层对蓝光进行角度选择的蓝光角度选择膜片、至少一层对红光进行角度选择的红光角度选择膜片和至少一层对绿光进行角度选择的绿光角度选择膜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蓝光角度选择膜片的折射率为1.5-1.8,厚度范围为6156-7004nm;
所述红光角度选择膜片的折射率为1.6-1.8,厚度范围为5954-6552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43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