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及制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4983.3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6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涛;范例;张泽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66 | 分类号: | H01L29/66;H01L29/82;H01L21/335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潘杰;刘琳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励 电子 自旋 电磁 晶体管 制作 工艺 | ||
1.一种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包括衬底(1),所述衬底(1)上设置有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源极(3)、漏极(4)、栅极(7),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由层状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互嵌构成,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为三层结构;上下两层为同晶型的掺杂单晶态碳化硅,中间层为纯净碳化硅单晶体薄膜,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的两端分别与源极(3)和漏极(4)接触,形成源漏极有源区,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的上部依次设置有绝缘层(5)、接触金属层(6),所述栅极(7)从接触金属层(6)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为多型纳米碳化硅单晶体构成,形成多型层互嵌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的中间层为纯净碳化硅单晶体薄膜,其他层为轻掺杂碳化硅单晶体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单晶体包括4H、6H、3C、15R中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中每一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的厚度为1~10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的中间层为4H-SiC薄膜,一端置于一层6H-SiC薄膜端部的上方,另一端置于另一层6H-SiC薄膜端部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为P型掺杂或者N型掺杂的,分别构成纳米线异质结。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衬底(1)的平面设为x-y平面,衬底(1)的法向设为z轴方向,在x-y平面上设置第一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
2)沿y轴方向平移,设置第二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所述第二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的一端遮蔽第一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的一端,再沿y轴方向平移,设置第三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所述第三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的一端遮蔽第二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的另一端,依次层叠排列直至完成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所述每一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沿z轴方向定向生长;
3)将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光刻形成纳米线或带,放入真空烧结炉,在10-4mTorr下,加热至1500~1900℃,持续时间为50~120min,在真空中缓慢降温至室温;
4)在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形成纳米线或带上面淀积绝缘层(5);
5)在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形成纳米线或带两端采用光刻技术开孔,在绝缘层(5)上方淀积金属薄膜,并使金属薄膜分别与纳米线或带的两端接触,形成源极和漏极;
6)在源极和漏极之间的金属薄膜上刻蚀出引线,形成栅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为三层结构,第一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第三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为6H-SiC薄膜,并进行重掺杂工艺处理,第二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为纯净的4H-SiC薄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激励单电子自旋电磁晶体管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化硅薄膜结构(2)为三层结构,第一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第三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为4H-SiC薄膜,并进行轻掺杂工艺处理,第二层纳米碳化硅单晶体薄膜(2-1)为纯净的15R或者3C碳化硅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498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