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6421.2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9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宝;马军;李高杰;黄先培;马晓嵩;王磊;陈玉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04C3/293 | 分类号: | E04C3/29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菱形 多腔 钢板 钢梁 混凝土组合梁 钢板外壳 腔体 混凝土 浇筑混凝土 建筑工程领域 传统混凝土 传统模板 钢板焊接 横向约束 抗压性能 施工进度 施工现场 施工作业 整体构件 外露 有效地 组合梁 插接 拆模 支模 焊接 裂缝 成型 钢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属于建筑工程领域。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包括:多腔空间钢梁和混凝土,在菱形多腔空间钢梁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组合的整体构件;其中:菱形多腔空间钢梁由钢板外壳和带有切口的钢板腔体构成,钢板外壳由5块钢板焊接构成,带有切口的钢板腔体上下插接,焊接在钢板外壳内,形成菱形多腔空间钢梁,在钢梁内浇筑混凝土形成菱形多腔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混凝土构件容易开裂和裂缝外露的问题,钢板腔体对混凝土有较强的横向约束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压性能,自重轻,成型后的组合梁自身整体性能较好,钢板外壳代替了传统梁中的钢筋和型钢,起到了模板的作用,避免了传统支模拆模的施工作业,可在施工现场用其代替传统模板,以此加快施工进度,增加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高架桥、大跨度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以现浇混凝土结构为主,这种施工方法施工周期长,非常影响工程进度,施工噪音、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等给周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造成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成本。而且建筑中常用的传统混凝土构件自重大,不适用于大跨度结构;同时抗裂性能差,裂缝外露,降低了构件的使用年限,现场浇筑施工工序多,需要养护,工期长,并受施工环境和气候条件等的限制;传统的混凝土构件不能很好地约束混凝土在受力时横向滑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另外,传统混凝土构件浇筑时需要模板的支撑,成型后的混凝土构件自身整体性较欠缺,质量不便于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方案:
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包括:菱形多腔空间钢梁和混凝土,在菱形多腔空间钢梁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组合的整体构件;其中:菱形多腔空间钢梁由钢板外壳和带有切口的钢板腔体构成,钢板外壳由5块钢板焊接构成不带盖的长方体结构,带有切口的钢板腔体上下交叉插接,焊接在钢板外壳内,形成菱形多腔空间钢梁,在钢梁内浇筑混凝土形成菱形多腔钢板-混凝土组合梁。
优选地,梁端部的钢板顶部切割有豁口,在钢梁两端部焊接支座负钢筋,后经钢板端部的豁口弯折90°至钢梁顶部并焊接在钢板腔体上,焊接在钢梁两端部的支座负钢筋顶部低于钢板外壳。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混凝土构件容易开裂和裂缝外露的问题,钢板腔体对混凝土有较强的横向约束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多腔钢板-混凝土组合梁自重轻,成型后的组合梁自身整体性能较好,钢板外壳代替了传统梁中的钢筋和型钢,起到了模板的作用,避免了传统支模拆模的施工作业,可在施工现场用其代替传统模板;一般可工厂标准化生产,可产业化经营,质量便于控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示意图(部分剖开);
图3是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腔体插接示意图;
图4是一种菱形多腔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梁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梁,2、长向钢板,3、底部钢板,4、短向钢板,5、豁口,6、腔体钢板,7、切口,8、多腔空间,9、支座负筋。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64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