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实时检测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9526.3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0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马天才;何锐;林维康;魏学哲;孙泽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剂 进气管路 还原剂 出气管路 燃料电池电堆 出气气体流量计 出气压力传感器 进气气体流量计 进气压力传感器 实时检测 进气管 气密性 气体供应装置 输入端连接 流动状态 保压 泄漏 检测 | ||
1.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实时检测设备,包括:
氧化剂进气管路和氧化剂出气管路,分别与燃料电池电堆(13)的氧化剂入口和氧化剂出口连接;
还原剂进气管路和还原剂出气管路,分别与燃料电池电堆(13)的还原剂入口和还原剂出口连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体供应装置,分别与氧化剂进气管路和还原剂进气管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为氧化剂进气管路和还原剂进气管路提供气体;
第一进气压力传感器(12)和第一进气气体流量计(11),均设于氧化剂进气管路上;
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9)和第二进气气体流量计(8),均设于还原剂进气管路上;
第一出气压力传感器(17)和第一出气气体流量计(18),均设于氧化剂出气管路上;
第二出气压力传感器(14)和第二出气气体流量计(15),均设于还原剂出气管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实时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化剂进气管路上设有第一进气电磁阀(10),所述氧化剂出气管路上设有第一出气比例阀(19),
所述还原剂进气管路上设有第二进气电磁阀(7),所述还原剂出气管路上设有第二出气比例阀(16),
沿气体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进气电磁阀(10)设于第一进气压力传感器(12)和第一进气气体流量计(11)之前,所述第一出气比例阀(19)设于第一出气压力传感器(17)和第一出气气体流量计(18)之后,所述第二进气电磁阀(7)设于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9)和第二进气气体流量计(8)之前,所述第二出气比例阀(16)设于第二出气压力传感器(14)和第二出气气体流量计(15)之后;
测量燃料电池电堆(13)额定工况下的阴极气体向阳极泄漏情况时,关闭第二进气电磁阀(7)和第二出气比例阀(16),气体供应装置为氧化剂进气管路供给流量、压力大小合适的气体,观察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9)、第一进气压力传感器(12)、第二进气气体流量计(8)和第一进气气体流量计(11)示数是否变化,
测量燃料电池电堆(13)额定工况下的阳极气体向阴极泄漏情况时,关闭第一进气电磁阀(10)和第一出气比例阀(19),气体供应装置为还原剂进气管路供给流量、压力大小合适的气体,观察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9)、第一进气压力传感器(12)、第二进气气体流量计(8)和第一进气气体流量计(11)示数是否变化,
测试燃料电池电堆(13)额定工况下的外泄漏情况时,气体供应装置为氧化剂进气管路和还原剂进气管路供给流量、压力大小和温度合适的气体,待第一出气压力传感器(17)示数稳定后,开始记录第二进气气体流量计(8)、第一进气气体流量计(11)、第二出气气体流量计(15)、第一出气气体流量计(18)的数据,通过计算一段时间内还原剂进气管路和氧化剂进气管路总流量和还原剂出气管路和氧化剂出气管路总流量的差值,确定燃料电池电堆(13)的外泄漏状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实时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气体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进气压力传感器(12)设于第一进气气体流量计(11)之后,所述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9)设于第二进气气体流量计(8)之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实时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气体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出气压力传感器(17)设于第一出气气体流量计(18)之前,所述第二出气压力传感器(14)设于第二出气气体流量计(15)之后。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实时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有气体流量计为气体质量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实时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供应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源(1)、一级减压阀(2)、第一气源压力传感器(3)、二级减压阀(4)和第二气源压力传感器(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实时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供应装置还包括气源温度传感器(6),该气源温度传感器(6)设于第二气源压力传感器(5)之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952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