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结构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74335.6 | 申请日: | 201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9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陈海军;罗勇;向亮;张剑;黄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11/10;E21D11/38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地址: | 710043***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梁 盾构进出洞 接口处理 接口处 管片 收口 复杂地质条件 基坑 盾构始发 盾构隧道 接口密封 结构安全 结构体系 密封能力 拼装管片 平衡稳定 传统的 内轮廓 深基坑 扰动 衬砌 构建 环周 内衬 内置 拼装 注浆 防水 承载 拆除 背后 | ||
1.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
自盾构隧道(17)的内轮廓起环周向外,于管片衬砌(11)和基坑内衬(3)范围内构建后浇外包环梁(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
管片衬砌(11)和基坑内衬(3)之间存在缝隙,后浇外包环梁(16)在该缝隙处设置有环凸,环凸端面紧抵基坑内衬(3)旁侧的围护结构(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
后浇外包环梁(16)下方与主体结构底板(20)之间设置有承托基座(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
后浇外包环梁(16)与管片衬砌(11)的接触面处通过管片衬砌(11)内预埋的连接螺栓(12)、预留螺栓接头(21)和螺母(22)实现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
后浇外包环梁(16)与管片衬砌(11)的接触面处通过管片后期植筋(24)实现固定连接;
后浇外包环梁(16)与基坑内衬(3)的接触面处通过内衬后期植筋(23)实现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
后浇外包环梁(16)与管片衬砌(11)的接触面处通过管片衬砌(11)内的管片预留钢筋(25)和管片端部先期预埋钢板(10)以及后浇外包环梁(16)内的焊接锚固钢筋(26)实现焊接连接;
后浇外包环梁(16)与基坑内衬(3)的接触面处通过基坑内衬(3)内的内衬预留钢筋(27)和内衬预留钢板(28)以及后浇外包环梁(16)内的焊接锚固钢筋(26)实现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
后浇外包环梁(16)与管片衬砌(11)的接触面以及后浇外包环梁(16)与基坑内衬(3)的接触面处均设置有防水/止水措施。
8.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实施过程中盾构进出洞接口处的管片排布情况,判断洞口处管片是否拆除:
当接口处管片位于基坑内衬墙体的范围大于或等于墙体厚度的一半时,该环管片不拆除;当接口处管片位于基坑内衬墙体的范围小于墙体厚度的一半时,该环管片拆除;
步骤二:确定外包环梁的结构型式:
外包环梁截面为四边形,沿墙体上先期预留盾构进出孔洞的外周布置,一圈闭合设置;环梁最小边的厚度不小于400mm,梁体总高度不小于800mm;
步骤三:外包环梁与接口处管片以及基坑内衬主体结构通过预留螺栓接头、植入钢筋、钢筋焊接的方式实现有效可靠连接;同时在环梁与管片结构之间、环梁与基坑内衬主体结构之间设置防水/止水措施;
步骤四:绑扎环梁钢筋,有效设置环梁结构模板,浇筑环梁本体以及环梁下部的承托基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433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