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海堤迎潮面的护面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4485.7 | 申请日: | 201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4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梁;高健;刘学应;杨东;陈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E02B3/12 |
代理公司: | 33217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挡浪墙 施工 缓冲墙 导流机构 护面结构 加速槽 施工方法步骤 防护结构 使用寿命 背水面 放样 减小 海浪 测量 维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海堤迎潮面的护面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第一导流机构、第二导流机构、第一破浪机构、第二破浪机构和挡浪块,第一挡浪墙的背水面设置有第二导流机构,缓冲墙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破浪机构,缓冲墙连接第二挡浪墙,第二挡浪墙上设置有第二破浪机构和挡浪块,第一挡浪墙、缓冲墙和第二挡浪墙上设置有底部加速槽。其施工方法包括:测量放样、第一挡浪墙施工、缓冲墙施工、第二挡浪墙施工、底部加速槽施工和护面结构维护。本发明的施工方法步骤简单,不仅能满足不同大小的海堤迎潮面的防护结构施工,而且有效减小了海浪对海堤迎潮面的冲击,提高了海堤迎潮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海堤迎潮面的护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海堤迎潮面堤身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干砌石护坡及抛石护脚未加土工布的堤段,防御风浪冲刷能力较低,堤身土方流失严重,极易发生坡面坍塌;还有部分已经加固的海堤,虽然堤顶高程已达设计标准,但临海坡的防护尚未衬砌,堤身受到台风季风暴潮的威胁,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海堤迎潮面的护面结构及施工方法的技术方案,通过导流坡的设计,可以将底部的海水引流上来,与上部的海水碰撞后减速,并经过第一导流机构和第二导流机构,引入第一挡浪墙和第二挡浪墙中间的凹槽内,经破浪加速后与海面上的浪发生碰撞,有效减小了海浪对海堤迎潮面的冲击,该施工方法步骤简单,不仅能满足不同大小的海堤迎潮面的防护结构施工,而且有效减小了海浪对海堤迎潮面的冲击,提高了海堤迎潮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海堤迎潮面的护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流机构、第二导流机构、第一破浪机构、第二破浪机构和挡浪块,第一导流机构设置在第一挡浪墙的顶端,第一挡浪墙的迎水面设置有导流坡,第一挡浪墙的背水面设置有第二导流机构,第一挡浪墙的背水面连接有缓冲墙,缓冲墙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破浪机构,缓冲墙连接第二挡浪墙,第二挡浪墙上设置有第二破浪机构和挡浪块,第二破浪机构位于挡浪块的下方,第一挡浪墙、缓冲墙和第二挡浪墙上设置有底部加速槽;通过导流坡的设计,可以将底部的海水引流上来,与上部的海水碰撞后减速,并经过第一导流机构和第二导流机构,引入第一挡浪墙和第二挡浪墙中间的凹槽内,经破浪加速后与海面上的浪发生碰撞,有效减小了海浪对海堤迎潮面的冲击,第一导流机构和第二导流机构可以控制底部海水的流动方向,引入第一破浪机构和第二破浪机构进行破浪,避免海浪的冲击力度过于集中,减小海浪的冲击力,底部加速槽可以将破浪后底部的海水进行加速流动,通过弧形运动后与海面上的浪发生碰撞,减小对挡浪块的冲击。
进一步,导流坡呈楔形,楔形结构的导流坡不仅可以提高强度,而且便于对底部海水进行引流。
进一步,第一导流机构和第二导流机构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架,两个第一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通过夹紧块连接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安装孔,夹紧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架上,第一支撑架提高了导流板与第一挡浪墙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海浪冲击力过大而将第一导流机构和第二导流机构冲走,夹紧块可以调整导流板的倾斜角度,进而调整对海浪的引流方向。
进一步,导流板上均匀设置有分流槽,分流槽可以减小海浪对导流板的直接作用面积,减小冲击力,延长第一导流机构和第二导流机构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连接槽,连接槽便于将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机构或第二导流机构进行固定连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未经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44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