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赤杆菌H7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6416.X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9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勤;唐彤彤;陈香;董元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P3/0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杆菌 h7 及其 应用 | ||
赤杆菌H7(Erythrobacter citreus H7)及其应用,该菌株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保藏单位保藏,保藏日期为2017年11月06日,保藏单位名称: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CCTCC NO:M2017660。该菌株能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且对盐有较好的耐受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赤杆菌H7(Erythrobacter citreusH7)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的一个重要种,可侵染多种植物,并引起植物维管束萎蔫病害,严重可造成植株枯死,且侵染在植株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被严重危害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常见的黄瓜枯萎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人们通过对瓜苗实施高温闷棚、种子消毒、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农技方面的措施,能降低枯萎病的发病率,但这些方法始终存在耗费人力物力的弊端;另外,化学药剂能有效杀死致病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生态环境,污染土壤和水体等自然环境。因此,很多学者都把注意力转向了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各种作物的病害。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生命力强,应用性广,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很多细菌都能产生拮抗物质,并且一种细菌菌株可能对多个病原菌产生拮抗作用;从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着眼:细菌菌株发酵以及生产工艺简单且成本较低,是理想的生防微生物。因此,宜于作为拮抗菌进而大规模的发酵制成生物肥料。
近年来,生物防治被各国广泛采用,我国目前也已筛选出了较多对土传病害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株,国外学者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丝核菌、腐霉菌、镰刀霉菌引起的病害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虽有大量尖孢镰刀菌拮抗菌筛选方面的报道,但是分离获得的抗病菌株大多是从患病菌株根际土壤获得,随着研究深度的日益加深,新型抗病成分的开发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耐药现象的持续出现使得寻找新型抗菌活性物质变得更加迫切。
海洋微生物因高压、高盐、低营养及低温等生长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代谢途径,能够产生完全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Tareq等报道了从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分离出的3种新型线性脂肽gageostatins A~C,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对尖孢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及番茄灰霉病菌等病原性真菌显示出良好的抑菌活性。自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人们已从微生物中发现了一万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八千多种具有抗菌活性,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具有开发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是由海洋微生物产生的,因此海洋微生物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土传病害防治过程中农药残留超标,对农产品品质、食品安全、人类健康乃至生态平衡都造成了严重影响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一种赤杆菌H7及其应用,它能有效的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
技术方案:一株赤杆菌(Erythrobacter citreus)H7,该菌株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保藏单位保藏,保藏日期为2017年11月06日,保藏单位名称: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CCTCC NO:M2017660。
上述赤杆菌H7的菌落形态为黄色,不透明、圆形、表面光滑,中心凸出、边缘整齐;严格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MR、VP阴性,最适生长pH为6.8~7.2,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上述赤杆菌(Erythrobacter citreus)H7在抑制尖孢镰刀菌中的应用。该菌株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菌丝的正常生长,造成其菌丝畸变,末端分枝增多,膨大、肿胀现象严重。
上述赤杆菌(Erythrobacter citreus)H7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蛋白胨10g/L,酵母粉2.5g/L,NaCl 30g/L,琼脂15g/L,蒸馏水1L,pH 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64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