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组态元件设计的实时预览功能的实现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7374.1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60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郑松;张望;刘芳芳;黄为民;温上文;张兴辉;张灿斌;李贝贝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普(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王美花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组态 元件 设计 实时 预览 功能 实现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组态元件设计的实时预览功能的实现方法和装置,在面向组态元件设计软件中设置一个虚拟计算站,所述虚拟计算站具有模拟物理计算站运行程序的功能;在需要对设计的组态元件进行预览时,所述虚拟计算站随即打开与所述组态元件的通信点自动连接;在所述虚拟计算站上设置通信点参数,所述组态元件执行读值指令并读取所述通信点参数,然后作出相应反馈动作;对组态元件读数据或写数据的正确性进行直观观察核实,即可完成调试。本发明在设计软件中直接实现对组态元件交互信息数据的共享,实现在设计过程中实时预览组态元件交互过程,验证组态元件功能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教学应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面向组态元件设计的实时预览功能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控制技术领域中,控制逻辑是由许多组态元件通过输入、输出的连接组态而成的。而基于组态元件的控制逻辑组态是分布式控制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人们利用组态元件的不同组合来直观地表示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算法。每个组态元件的内部通常包含特定的算法,组态元件的组合包含了组态元件之间的数据类型、数据连接关系、数据之间的顺序和组态元件内部属性参数的合理配置。
但是目前组态元件的设计都是在设计软件中进行的,而对于组态元件的测试通常都是采用将组态元件添加至组态逻辑中进行调试的方法,该方法需要不断打开组态软件进行预览调试,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的面向组态元件设计的实时预览功能的实现方法和装置,在设计软件中直接实现对组态元件交互信息数据的共享,实现在设计过程中实时预览组态元件交互过程,验证组态元件功能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本发明方法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面向组态元件设计的实时预览功能的实现方法,在面向组态元件设计软件中设置一个虚拟计算站,所述虚拟计算站具有模拟物理计算站运行程序的功能;
在需要对设计的组态元件进行预览时,所述虚拟计算站随即打开与所述组态元件的通信点自动连接;
在所述虚拟计算站上设置通信点参数,所述组态元件执行读值指令并读取所述通信点参数,然后作出相应反馈动作;或者操作组态元件,组态元件执行写值指令,数据被写入所述虚拟计算站的相应通信点;
对组态元件读数据或写数据的正确性进行直观观察核实,即可完成调试。
本发明装置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面向组态元件设计的实时预览功能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面向组态元件设计软件中的一个虚拟计算站,所述虚拟计算站具有模拟物理计算站运行程序的功能;
在需要对设计的组态元件进行预览时,所述虚拟计算站随即打开与所述组态元件的通信点自动连接;
在所述虚拟计算站上设置通信点参数,所述组态元件执行读值指令并读取所述通信点参数,然后作出相应反馈动作;或者操作组态元件,组态元件执行写值指令,数据被写入所述虚拟计算站的相应通信点;
对组态元件读数据或写数据的正确性进行直观观察核实,即可完成调试。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虚拟计算站由输入输出端口、数据输入模块、数据显示模块组成,其中:
所述输入输出端口,用于与被测组态元件的IO点进行连接;
所述数据输入模块,能执行数据录入功能,并通过输入输出端口,将数值传输给被测组态元件,观察组态元件是否做出相应反馈动作,验证组态元件的读值功能;当被测组态元件执行写值指令,数据经由输入输出端口写入,传输至数据显示模块;
所述数据显示模块,将该数据显示出来,以验证组态元件写值功能。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虚拟计算站与所述组态元件的通信点自动连接具体情况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普(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爱普(福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73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