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轴承分拣运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78400.2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5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海蔓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5/40 | 分类号: | B65G65/40;B65G29/00;B65G47/08;B07B4/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拣 支管 轴承 分拣机构 壳体 传送带 进料机构 壳体侧壁 汽车轴承 运输装置 锥形料斗 回收管 润滑球 机械加工技术 发明构思 加工程序 壳体内壁 运输设备 转盘侧面 入口处 吸风机 下开口 划痕 划伤 料筒 同轴 转盘 连通 体内 申请 出口 | ||
本专利申请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轴承分拣运输装置,包括进料机构以及分拣机构,进料机构包括锥形料斗,锥形料斗内装有多个润滑球;分拣机构包括一壳体,壳体为内部设有空腔的圆柱体,壳体内同轴设有一与壳体内壁相适应的转盘,转盘侧面设有若干个凹槽,壳体侧壁连接有支管;支管与壳体侧壁连接处设有吸风机,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通有同一回收管,回收管的出口位于料筒的入口处;壳体的下开口设有传送带。利用润滑球的存在,避免轴承之间的碰撞划伤;分拣机构可以将轴承进行逐一分拣,最终落入到传送带上,进入到下一道加工程序。本发明构思新颖,克服了现有的轴承分拣运输设备工作过程中,易使轴承碰撞产生划痕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是工程机械中的较为常用的固定机件,在市面上种类繁多,应用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轴承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的轴承包括内圈和外圈,以及设于内圈和外圈中间的滚珠。
轴承在汽车上的应用更为普遍,如汽车底盘用轴承包括轮毂轴承、角接触球轴承、深沟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等,悬架用轴承包括推力球轴承、推力滚针轴承,发动机用轴承包括张紧轮、惰轮轴承、带座球轴承、深沟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等。
在轴承加工完成后,需要对轴承进行分拣运输,现有的设备对轴承进行分拣运输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各个轴承彼此碰撞产生划痕,从而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以及其预负荷量和承载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汽车轴承分拣运输装置,以克服现有的轴承分拣运输设备对轴承进行分拣运输过程中,容易使各个轴承彼此碰撞产生划痕的缺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本方案如下:一种汽车轴承分拣运输装置,包括进料机构以及连接在进料机构下方的分拣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包括锥形料斗,所述锥形料斗的出料口为与轴承外圈大小相同的圆形开口,所述锥形料斗内装有多个用于隔离各个轴承的润滑球;所述分拣机构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为内部设有空腔的圆柱体,所述壳体设有上开口及下开口,所述上开口与锥形料斗的出料口连接,所述壳体的轴线沿水平方向上布置,所述壳体内同轴设有一与壳体内壁相适应的转盘,所述转盘侧面设有若干个凹槽,所述壳体侧壁连接有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与壳体侧壁连接处分别设有吸风机,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通有同一回收管,所述回收管的出口位于料筒的入口处;所述壳体的下开口设有传送带。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轴承放入锥形料斗中,因为有多个润滑球存在,使轴承与轴承之间并不直接接触,避免轴承彼此之间的碰撞划伤。轴承从锥形料斗的出料口进入到壳体内,并逐个落入转盘上的凹槽中,在轴承进入的同时一部分润滑球一起进入到壳体内,吸风机将润滑球吸入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并通过与其连通的回收管重新输送回锥形料斗中;转盘的转动带动凹槽内的轴承随之一起运动,当凹槽开口向下时,轴承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壳体下开口落入到传送带上,进入到下一道加工程序。
优选方案一:所述润滑球为硅胶球或聚氨酯橡胶球。避免了轴承之间的碰撞和划伤,有效减少了产品的损伤,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优选方案二:所述转盘上的凹槽的数量为4个。凹槽的设计能使轴承进行逐个分拣及运输,进一步防止各个轴承间碰撞产生划痕。
优选方案三:所述锥形料斗外部设有一振动装置。保证轴承能顺利地从锥形料斗内落入分拣机构内。
优选方案四:所述凹槽的内径大于轴承外圈的外径。便于轴承能完整地落入凹槽中。
优选方案五:所述转盘外表面及凹槽内部均涂有橡胶层。避免轴承下落过程中造成碰撞和划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汽车轴承分拣运输装置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海蔓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海蔓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84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