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纤维束增韧耐冲击竹质板材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9197.0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4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福;王戈;程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 |
主分类号: | B27D1/04 | 分类号: | B27D1/04;B27D1/08;B27D1/10;B27L1/08;B27N3/08;B27N3/12 |
代理公司: | 西安汇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4 | 代理人: | 张伟花 |
地址: | 31002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纤维 束增韧耐 冲击 板材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纤维束增韧耐冲击竹质板材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利用碾压开纤法和机械疏解法:将竹材分片,然后通过碾压设备(竹材可以经蒸煮浸渍或热作用)使竹片中非纤维组织成分在物理力、热的作用下被去除,最终制得束状纤维;利用竹纤维束制备竹纤维束热压板材,然后锯制成3mm竹纤维束薄板A;利用竹条侧拼热压成厚度为5mm的竹芯板B;利用竹纤维束浸渍环氧树脂制备纤维增韧层C;将上述材料按照ACBCA的顺序组坯,冷压,制作成具有优良耐冲击的竹质板材。本发明利用竹纤维束增韧竹质板材,可以有效控制板材密度,提升板材耐冲击性能,拓展板材应用领域,制成的竹质板材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抗冲击性能,尺寸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纤维束增韧耐冲击竹质板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竹材是我国重要的速生、可再生森林资源之一,其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一次造林可以持续利用;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材料,力学性能极为优异,具有比强度高、韧性好的特点,其在生长过程中即使受风吹雪压弯曲至触地,也不会产生断裂,素有“植物钢铁”的美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推进工业技术进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纤维复合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可提供单一材料难以具备的性能,其最大的优势是赋予材料可剪裁性,从而可优化设计每个特定技术要求的产品,最大限度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竹纤维束作为一种天然功能型材料,采用机械物理碾压、分丝、脱胶、开松梳理相结合的方法直接分离制取的天然纤维,具有质轻高强、韧性好、抗菌、可自然降解,是作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理想原料,可以应用于纺织、非织造、复合材料、建筑材料、环保材料等行业。
竹纤维束与竹束、竹纤维、竹碎料等存在较大的区别。其中,竹束呈松散状,纤维间缝隙较大,主要用于制作重组竹地板;竹纤维单元较小,纤维形态较短,主要制作竹塑复合材料;竹碎料形态最小,主要用于制作竹碎料板(也称竹纤维板);这三种利用形式破坏了竹材原有的维管束和基本组织结构。而竹纤维束呈直径为2mm作为的束状纤维,为多根纤维聚集状态,既保留了一定的拉力值,又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竹纤维束增韧耐冲击竹质板材的制备方法,利用竹纤维协同环氧树脂浸渍作为板材增强增韧单元,利用竹纤维束制作优良力学性能的竹纤维束薄板,芯层采用保持竹材韧性的侧拼竹板材,加工出来的产品具有可设计性强,内结合强度高,产品表观质量好等特点,为提高竹材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竹纤维束增韧耐冲击竹质板材的制备方法,该板材以竹纤维束为增韧材料,侧拼竹芯板为芯板,竹纤维束薄板为面板,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所得:
S1、制作竹纤维束:
将竹材截断成长1-2米的竹筒后,剖分成宽10厘米的竹条,置于质量浓度为1%的NaOH水溶液中浸泡24小时后,通过机械碾压成宽15厘米的竹束;
利用机械开纤法,将所得的竹束压成扁平状的一级竹纤维束,然后经二次辊压分离成束状纤维,即二级竹纤维束;
S2、制作竹纤维束薄板:
将所得的一级竹纤维束干燥至含水率10%以下,浸渍酚醛树脂,树脂浸渍量为15%-20%;
浸渍完成后干燥至含水率15%以下,组坯,在温度155℃、压力4-6Mpa 的条件下热压10min,板材厚度为10mm,然后锯制剖分成宽度为300mm,厚度为3mm的竹纤维束薄板;
S3、制作竹芯板:
将宽度为5mm,去青去黄的竹条干燥至含水率10%以下,涂脲醛树脂胶黏剂,侧拼;然后在压力1.2MPa,温度130-140℃条件下热压7min,制作成宽度为300mm,厚度为5mm的竹芯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未经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91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