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水雾清理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81283.5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6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辛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辛秀 |
主分类号: | E06B7/14 | 分类号: | E06B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5001 辽宁省葫芦岛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槽 玻璃 清理收集装置 液化水 水雾 吸盘 玻璃表面 拆卸方便 多个装置 提高装置 同时装置 组合连接 厨具 玻璃刮 弹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水雾清理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多组通过连接织物相连接的置水槽以及分别安装于每组所述置水槽后端且固定于玻璃表面的多组吸盘,还包括分别安装于每组所述置水槽顶部的弹片。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的优点,多个装置能够进行组合连接,适用于安装在不同宽度的玻璃上使用,安装后能够对玻璃上的液化水进行收集,防止玻璃上的液化水直接流到地面或厨具上,同时装置也能够作为玻璃刮使用,进而提高装置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生活用品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玻璃水雾清理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居玻璃通常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隔声性能,但是当室内外温差较大,并且室内湿度较大时玻璃内侧仍会产生液化水,尤其是安装在厨房或卫生间的玻璃上水量较大,不及时清理会沿其玻璃流到地面或家具上,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现有的除水方法通常采用玻璃刮或毛巾进行清理,但是清理不及时,并且清理不方便,不能对玻璃上的液化水进行收集,因此,鉴于上述不足,设计一种玻璃水雾清理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解决上述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够对玻璃上的液化水进行收集和清理,防止玻璃上的液化水直接流到地面或厨具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玻璃水雾清理收集装置,包括多组通过连接织物相连接的置水槽以及分别安装于每组所述置水槽后端且固定于玻璃表面的多组吸盘,还包括分别安装于每组所述置水槽顶部的弹片;所述弹片顶部贴合于玻璃表面设置,所述弹片顶部安装有织物,所述织物置于所述弹片与玻璃表面连接处,每组所述置水槽与玻璃表面之间分别设置有多组挡圈;任意一组所述置水槽底部安装有推杆;每组所述置水槽底部分别安装有排水管;
所述置水槽包括底板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前端的前置挡板和连接于所述底板后端的后置挡板,所述底板两侧端分别连接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分别连接与所述前置挡板和后置挡板,并且构成用于收集玻璃表面液化水的矩形槽型结构;所述吸盘一端螺纹安装于所述后置挡板外侧,另一端吸附于玻璃表面;所述排水管安装于所述底板与前置挡板的连接处;所述弹片通过螺钉安装于所述后置挡板内侧;所述后置挡板顶部端面与玻璃表面相连接,所述后置挡板顶部端面开设有多组用于放置所述挡圈的槽形结构;
所述推杆包括螺纹连接于所述底板底部的上连接头和手柄杆,下连接头通过连接螺母连接与所述上连接头,所述下连接头通过转轴连接与所述手柄杆,所述手柄杆末端安装有所述吸盘。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与前置挡板连接端向地面倾斜设置,所述后置挡板顶部向所述置水槽外侧倾斜设置,所述底板与所述弹片连接处设置有间隙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织物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弹片外侧,所述连接织物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组所述织物的端部,所述连接织物为拱形结构,通过连接织物阻挡相邻置水槽之间玻璃表面的液化水向下流,拱形结构的连接织物将水引至织物,再流入置水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手柄杆为伸缩杆结构。
一种玻璃水雾清理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安装前,调整吸盘的安装长度,使吸盘吸附于玻璃表面后,后置挡板与玻璃表面贴合在一起,并且通过挡圈实现后置挡板与玻璃之间的密封连接;吸盘吸附玻璃后,弹片通过自身弹性使其顶端贴合于玻璃表面,当玻璃表面液化水向下流动时,通过织物进行吸附,织物吸附饱和后,水沿着弹片流入置水槽内,置水槽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入容器内;当置水槽底部安装推杆后作为玻璃刮使用,通过手柄杆后端的吸盘能够将推杆吸附于墙体或玻璃表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的优点,多个装置能够进行组合连接,适用于安装在不同宽度的玻璃上使用,安装后能够对玻璃上的液化水进行收集,防止玻璃上的液化水直接流到地面或厨具上,同时装置也能够作为玻璃刮使用,进而提高装置实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辛秀,未经辛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12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