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及其指纹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2075.7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24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曾洋;王丽花;虞豪驰;谢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F3/041;G06F2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晟睿智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03 | 代理人: | 于淼 |
地址: | 2012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及其 指纹识别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指纹识别方法,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和包围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指纹识别区域,指纹识别区域内设置有多个指纹识别像素;显示装置包括:指纹识别阵列,包括多个指纹传感单元,设置于指纹识别区域;控制单元,与指纹传感单元电连接,用于获取待识别指纹的整体图像,根据整体图像确定待识别指纹的指纹特征点在显示装置上的位置坐标,然后根据位置坐标控制指纹识别像素发光,以获取指纹特征点处的局部图像,然后根据局部图像识别待识别指纹。通过本申请,能够降低干手指和光线串扰等问题引起的对指纹识别精度的影响,提高指纹识别精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指纹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指纹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是与身俱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用户在操作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装置前,只需要用手指触摸显示装置就可以进行权限验证,简化了权限验证过程。
现有的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面板中,均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和多个指纹传感单元,指纹传感单元可以根据光源发出的光经由触摸主体反射后形成的反射光进行指纹的识别。其中,在识别过程中,由于指纹不同位置反射光之间会存在串扰,严重影响显示装置进行指纹识别的精确度,同时,干手指等问题也会降低指纹识别信号的质量,进一步降低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精度。
因此,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指纹识别方法,以提高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精度,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指纹识别方法,解决了的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显示装置。
该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和包围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指纹识别区域,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内设置有多个指纹识别像素,所述指纹识别像素用于提供指纹识别光线;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指纹识别阵列,包括多个指纹传感单元,设置于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其中,所述指纹识别光线经由触摸主体反射后到达所述指纹传感单元;控制单元,与所述指纹传感单元电连接,用于获取待识别指纹的整体图像,根据所述整体图像确定所述待识别指纹的指纹特征点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的位置坐标,然后根据所述位置坐标控制所述指纹识别像素发光,以获取所述指纹特征点处的局部图像,然后根据所述局部图像识别所述待识别指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和包围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指纹识别区域,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内设置有多个指纹识别像素,所述指纹识别像素用于提供指纹识别光线;所述指纹识别方法包括:获取待识别指纹的整体图像;根据所述整体图像确定所述待识别指纹的指纹特征点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的位置坐标;根据所述位置坐标控制所述指纹识别像素发光,以获取所述指纹特征点处的局部图像;根据所述局部图像识别所述待识别指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显示装置及其指纹识别方法,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显示装置在进行指纹识别时,先采集指纹的整体图像,通过整体图像识别出指纹特征点的位置,然后根据确定的位置控制指纹识别像素发光,以获取指纹特征点位置的局部图像,从局部图像中能够获取到更精确的指纹特征点的信息,因此,通过局部图像来进行指纹识别,能够降低干手指和光线串扰等问题引起的对指纹识别精度的影响,也即能够提高指纹识别精度。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指纹特征点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20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禽类动物行为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视网膜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