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萃取枸杞营养成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83987.6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2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赵亚平;林琳;徐少洪;章龙;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105 | 分类号: | A23L33/10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萃取 枸杞营养 超临界二氧化碳 萃取釜 枸杞 分离器 超临界流体萃取 浸渍 温室气体排放 成分萃取 阀门开关 连续萃取 生产效率 实验参数 天然产物 稳定性强 压力调控 液化处理 应用潜力 组件拼接 可循环 无残留 萃取率 溶剂 可调 节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萃取枸杞营养成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设备,该设备仅通过简单的管路及组件拼接,调整阀门开关组合、流速、萃取温度及压力等条件或者参数,即能实现超临界流体萃取枸杞营养成分。枸杞在高压CO2下充分浸渍,通过萃取釜—分离器—萃取釜连续萃取方式进行萃取,提高了有机成分的萃取率;通过温度和压力调控,该方法可分别得到无残留溶剂的枸杞等营养成分,安全性高;该设备可对分离后的气态CO2进行液化处理,可循环使用节约CO2,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该设备具有操作简便,设备实验参数可调范围宽,稳定性强,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在天然产物的营养成分萃取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枸杞营养成分的萃取装置,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萃取枸杞营养成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设备,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枸杞多糖、枸杞籽油等营养成分的设备及方法,属于枸杞产品深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枸杞(Lycium barbarum L.)俗称天精草,为茄科茄族植物,其最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称枸杞具有”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除热毒,散疮肿,除风明目”之功效。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枸杞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肿瘤、延缓衰老、抗脂肪肝、降血脂、降血糖和抗疲劳等作用,其药理作用一般认为与其中所含有的枸杞多糖、黄酮类物质、类胡萝卜素及甜菜碱等活性成分有关,特别是与枸杞多糖密切相关。此外,枸杞中还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具有食用色素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目前,枸杞中活性成分——多糖、黄酮类物质及天然色素的提取,多采用溶剂加热浸提的方法。这类方法所使用的高温条件会使枸杞多糖等成分的稳定性变差,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变性,形成大量絮状物和沉淀物,造成有效成分的大量损失,并且使其活性也有所降低。同时,溶剂浸提方法还存在着溶剂使用量大、溶剂残留、浸提时间过长等缺点,而且有机溶剂的微量残留对于人体来说也有比较大的危害,极大降低了枸杞对人体的保健效果。
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及压力均处于临界点以上的流体,它兼具液体性质与气体性质,其密度与液体相近,粘度及扩散速度与气体接近,对物质的溶解性可以从不溶解到一定程度的溶解,这使得超临界流体技术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一种无毒、惰性且对环境无害的反应介质。由于其在超临界状态具有极优异的溶解性,而当降低其压力时,其溶解性可以快速降低,并且可以挥发掉而不会有有害溶剂残留,因此其在药物萃取方面,有极大的发挥余地。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萃取枸杞营养成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设备。
一种萃取枸杞营养成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装置通过管路及组件拼接,调整阀门开关组合、流速、萃取温度及压力条件或者参数,即能实现多种营养成分的高效率萃取,包括如下组件:
(1)高纯二氧化碳及钢瓶C,二氧化碳冷却器H,二氧化碳泵B,阀门K1;钢瓶C中的高纯二氧化碳首先通过二氧化碳冷却器H冷却,达到超临界条件所需温度范围后,进入二氧化碳泵B,通过泵加压,使二氧化碳达到超临界态,然后经由阀门K1控制,进入后续反应流程;(2)夹带剂及容器CS,夹带剂泵U;夹带剂容器CS中的夹带剂经过夹带剂泵U加压,产生高压流体;
(3)1号反应釜A1,压力表P,温度表T,阀门K2和K4;反应釜A1可进行加热并控温,安装有压力表P和温度表T,顶部和底部各有一根主管道通入反应釜A1,分别由阀门K2和阀门K4控制;2号反应釜A2,压力表P,温度表T,收集器CL,阀门K3和K5;反应釜A2可进行加热并控温,安装有压力表P和温度表T,顶部和底部各有一根主管道通入反应釜A2,分别由阀门K3和阀门K5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39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