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94669.X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0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龙新峰;李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S70/10 | 分类号: | F24S70/10;F24S70/225;F24S80/65;F24S80/52;F24S80/5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梁睦宇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温 低温盘 高温盘 盘管 翅片 输出管 太阳能吸热器 光学窗口 体内 热复合 容积式 冷管 对流热损 后续设备 迷宫效果 辐射热 氟化钙 太阳光 壳体 冷液 流体 反射 吸收 太阳能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主要由壳体、氟化钙制成的光学窗口、冷管、高温盘管、中温盘管、低温盘管、多张翅片、高温输出管、中温输出管和低温输出管构成。翅片通过冷管安装于壳体内,而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均安装于翅片,且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自远离光学窗口的方向依次分布,则位于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中的冷液会吸收不同的热量,从而得到三种不同温度的流体,以供后续设备使用。同时高温盘管、中温盘管、低温盘管和翅片在壳体内形成迷宫效果,使进入壳体内的太阳光不易反射出去,减少了辐射热损和对流热损,保证太阳能被充分吸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吸热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背景技术
能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而现今地球上的化石能源不断减少,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将发展目光转向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以“能源、环境、发展”为时代的主题,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能源利用发展的新趋势。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分布广泛且成本低廉的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对于太阳能利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方式。其中,太阳能的光热转换是将低温度的太阳辐射通过太阳聚光器进行高倍聚集,形成高热流密度的辐射热能,再通过高温热能转换装置将高聚光比太阳辐射转换为高温热能。太阳能的高温热利用是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太阳能高温转换技术涉及光谱能量聚集和传输、高密度能量转换装置内热辐射、导热、对流等多种物理过程耦合问题,是目前国际太阳能研究领域的前沿。利用聚光器将太阳光聚集,通过太阳能吸热器把太阳能传给换热工质,最终通过热动力装置可实现太阳能池热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包括非聚焦式和聚焦式两大类,其中非聚焦式系统主要有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和太阳能池热发电两种,聚焦式系统根据所用太阳能聚光器的不同分为槽式、塔式和碟式三种。其中,碟式太阳能聚光器主要由旋转抛物面反射镜、吸热器、跟踪装置以及热功转换装置组成,装置功率较小,可适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太阳能吸热器是将聚集的太阳能转换成换热工质的热能,其吸热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太阳能发电系统能量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太阳能吸热器分容积式和表面式两种类型,其中容积式吸热器采用多孔材料作为换热工质,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具有质量轻、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朗肯循环在卡诺循环的基础上,控制工质加热到饱和蒸汽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加热,使其达到过热,再送入汽轮机做功。同时在凝汽器中将工质冷却到饱和水状态后,略微升压预热,再送回加热器加热。工质可在热力设备中不断地进行吸热、膨胀、放热、压缩等四个过程,使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常用光学窗口制备材料有BK7玻璃、紫外级熔融石英、红外级氟化钙等,根据许蓝云等的研究,采用坩埚下降法,可制备达到在红外波段范围内透过率大于90%且比较稳定,在紫外-中红外波段范围内,折射率变化率很小的CaF2晶体,光线反射损失较少。
总体而言,目前太阳能吸热器种类繁多,但光热转化效率不高,且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规模化生产还未普及,不能进行大规模应用。如何减少太阳能转换过程热损,实现太阳能高效储存及热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当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发展、研究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此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使光线不易反射出去产,有利于充分吸收太阳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946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智能用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地热能采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