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五金件的制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98054.4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6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恒;詹华山;李涛;黄诗鸿;曾雨琳;袁苗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聚伯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3P23/04;B23Q7/00;B23Q7/05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杨柳 |
地址: | 401121 重庆市渝北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管 配件 打磨 五金件 制作工艺 废屑 外壁 切割 废屑清理 加工设备 掉落 抖落 内壁 下料 传送 加工 | ||
本发明涉及配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用于五金件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准备一种五金件加工设备;步骤2:传送并切割圆管配件;步骤3:切割后的圆管配件掉落至“V”形槽内;步骤4:对圆管配件内、外壁进行打磨;步骤5:对圆管配件内壁进行二次打磨并收集废屑;步骤6:对圆管配件进行下料并抖落废屑。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能够同时对圆管配件内、外壁进行批量打磨,且能对打磨后的圆管配件进行废屑清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用于五金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汽车圆管配件在加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其切割成段,然后对其进行打磨,使其光滑精致。传统的打磨方式通常采用手动的小型打磨机绕圆管配件外壁进行打磨,但是这种打磨方式需要专业的打磨工,否则会造成外壁打磨不均匀;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现在通常在圆管配件两侧设置打磨盘,通过人工推动并转动圆管配件,借助打磨盘对圆管配件外壁进行打磨,然后在借助其他的打磨盘对圆管配件内壁进行打磨,这样的打磨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打磨精度,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1、由于圆管配件切割后再逐一将圆管配件放置打磨位置,打磨完成后再将圆管配件移开,没有实现自动上、下料,即没有实现批量打磨;2、由于圆管配件内、外壁毛刺较多,在打磨之后、装箱之前需要增加一道专门的工序将圆管配件内壁的废屑吹落,一方面将工序繁琐化,同时大量的废屑也对操作者的健康产生影响;3、无法实现圆管配件内、外壁同时打磨,打磨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对圆管配件内、外壁进行批量打磨,且对打磨后的圆管配件进行废屑清理的制作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用于五金件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准备一种五金件加工设备,包括传送带、切割机构、“V”形槽、移转机构、支撑板和打磨机构;打磨机构包括内壁打磨单元和外壁打磨单元;支撑板上设有与移转机构配合的下料孔;
步骤2:将圆管配件放置到传送带上进行传送,同时切割机构对圆管配件进行切割;
步骤3:切割后的圆管配件掉落至“V”形槽内;
步骤4:移转机构将切割后的圆管配件转移至支撑板上,外壁打磨单元带动圆管配件移动的过程中对圆管配件外壁进行打磨,同时内壁打磨单元对圆管配件内壁进行打磨;
步骤5:内壁打磨单元对圆管配件内壁进行二次打磨时对打磨产生的废屑进行收集;
步骤6:移转机构从下料孔处转移圆管配件并对圆管配件进行收集,同时将圆管配件上的废屑抖落。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传送带、切割机构、“V”形槽和移转机构配合使用,实现圆管配件的自动连续上料;同时与外壁打磨单元配合使用,在带动圆管配件移动的同时对圆管配件外壁进行打磨,同时与内壁打磨单元配合,在圆管配件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圆管配件内壁的打磨,有效提高了打磨效率;同时内壁打磨单元对圆管配件内壁进行二次打磨,提高打磨精度,而且能对圆管配件内壁打磨产生的废屑进行收集;再在移转机构作用下,实现圆管配件的自动下料,实现圆管配件的批量打磨,同时在下料的过程中将圆管配件外壁的废屑以及圆管配件内壁遗留的废屑清理干净,简化单独清理废屑的工序。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切割机构包括伺服电机、丝杠副、移动板、切割刀和限位杆;伺服电机固定在机架上,丝杠副包括丝杆和螺母座,丝杆与伺服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切割刀固定在移动板上且移动板与螺母座固定连接,限位杆固定于机架上,移动板与限位杆滑动连接。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切割的过程中,限位杆可以对移动中的圆管配件进行导向,防止圆管配件偏移。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移转机构包括下料杆,下料杆上设有供圆管配件滑动的弧形槽。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当圆管配件在下料杆和下料钩的作用下转动后,圆管配件可以沿着弧形槽滑落至网带传送带上,避免圆管配件竖直掉落在网带传送带而从网带传送带上掉落的情况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聚伯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聚伯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980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机中框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钛钢复合板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