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等温结构太阳能吸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01288.X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2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戴贵龙;邱金友;侯根富;郭永辉;李兴友;方永林;陈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F24S10/70 | 分类号: | F24S10/70;F24S8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王晓彬 |
地址: | 350118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温 结构 太阳能 吸热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梢状等温结构太阳能吸热器,包括多个上下层叠设置的盘管,盘管为圆形,盘管间层层紧贴且盘管半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形成半椭球状吸热部,盘管一端设有连通各盘管的分管,盘管另一端设有连通各盘管的集管,集管下端设有工质出口,分管下端设有工质入口。本发明综合考虑聚集太阳能流密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和工质吸热的升温特性,借鉴树木高效利用阳光的仿生原理,提供一种树梢状等温结构太阳能吸热器,该吸热器从下往上,盘管内吸热工质流量逐渐增加,与沿吸热器母线方向从上往下聚集太阳能流密度逐渐减小的特性数值匹配,保证吸热器盘管温度均匀,热效率高;每个盘管相对独立,盘管的高温热应力小,运行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等温结构太阳能吸热器。
背景技术
太阳能高温热转换是太阳能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高温吸热器将聚集太阳光转换成高温热源,是太阳能高温热转换的核心装置与关键技术之一。
现有的太阳能吸热器工作方式主要有表面式吸热器和容积式吸热器两种。容积式吸热器热效率高,但是结构复杂,一些关键材料和换热技术还没有攻克,可靠性较差,该类吸热器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表面式吸热器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已经有工程应用。
但是由于太阳能聚集光斑能流密度分布强烈的不均匀性,目前投入工程应用的表面式吸热器热效率比较低,局部温度过高,影响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针对现有表面式吸热器存在的问题,申请人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等温结构太阳能吸热器,针对聚集能流密度分布不均匀性的热边界条件,结合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理论,消除常规吸热器的局部高温,提高装置的热效率和工作温度。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树梢状等温结构太阳能吸热器,包括多个上下层叠设置的盘管,盘管为圆形,盘管间层层紧贴且盘管半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形成半椭球状吸热部,盘管一端设有连通各盘管的分管,盘管另一端设有连通各盘管的集管,集管和分管并列且均沿吸热部母线方向设置,集管和分管管径相等,盘管管径为分管管径的0.1-0.2倍;集管下端设有工质出口,分管下端设有工质入口,吸热工质通过工质入口依次进入分管、盘管、集管,最后通过工质出口排出;所述吸热部底面为圆形,吸热部底面半径为太阳光斑半径的1.5-2倍;所述吸热部高度为太阳光斑直径的0.5-1倍。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吸热部底面半径为太阳光斑半径的2倍。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吸热部高度为太阳光斑直径的1倍。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盘管管径为所述分管管径的0.1倍。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集管和所述盘管采用紫铜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吸热工质采用空气、水或导热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综合考虑聚集太阳能流密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和工质吸热的升温特性,借鉴树木高效利用阳光的仿生原理,提供一种树梢状等温结构太阳能吸热器,根据管网流体输配特性,该吸热器从下往上,盘管内吸热工质流量逐渐增加,与沿吸热器母线方向从上往下聚集太阳能流密度逐渐减小的特性数值匹配,保证吸热器盘管温度均匀,热效率高;每个盘管两端仅与集管和分管连接,相对独立,盘管的高温热应力小,运行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太阳能流密度随吸热器高度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工程学院,未经福建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12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介质加热的太阳能热水器
- 下一篇:一种带输气层的太阳能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