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无极灯的热管型耦合棒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02157.3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1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J65/00 | 分类号: | H01J65/00;H01J61/52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韩晓娟 |
地址: | 71007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座 传热导管 热管型耦合棒 散热片 无极灯 直导管 铜制导热管 内螺纹套 使用寿命 吸收热量 吸收效率 敏感度 耐高温 热空气 吸热端 吸热头 左侧壁 耦合棒 密闭 插接 内环 内腔 灯泡 焊接 贯穿 进口 出口 | ||
本发明公开的属于耦合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无极灯的热管型耦合棒,包括由散热片组成的散热座,所述散热座内环向设置有传热导管,所述传热导管贯穿散热座的散热片,所述散热座的内腔左侧插接有横向直导管,所述横向直导管的右端与传热导管的进口、出口密闭焊接,所述散热座的左侧壁连接有内螺纹套,本方案通过球形吸热头的设置,增加吸热端与灯泡内的热空气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热量的吸收效率,通过铜制导热管的设置,对热量的敏感度较高,能够及时的吸收热量,较为耐高温,使用寿命九,通过传热导管的设置,使得热量与散热座的接触面增加,提高热量的散失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耦合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无极灯的热管型耦合棒。
背景技术
无极灯是一种磁能灯,是综合应用光学、功率电子学、等离子体学、磁性材料学等领域最新科技成果研制开发出来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一种代表照明技术高光效、长寿命、高显色性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光源。
传统的高频无极灯是通过把高频电磁能以感应方式耦合到灯泡内,使灯泡内的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受激原子返回基态时自发幅射出紫外线,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紫外线激发而发出可见光。由于高频电磁场的涡流效应和趋肤效应在中心棒顶端的耦合线圈区域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对于200瓦的无极灯约产生250度的高温)。
传统的无极灯的耦合棒多为实心的铝质棒,其导热能力有限,导致耦合棒前段温度远远大于下面部位的散热底座温度,导致前后端温度相差很大,而耦合线圈用的耐高温线最大才能到250度,高频无极灯功率无法做得更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0910027874.5,提出的一种用于无极灯的热管型耦合棒,该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热量散发效率,从而使得无极灯的功率能够扩大,但是其导热效果相对不佳,吸热段与热能接触面积较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无极灯的热管型耦合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无极灯的热管型耦合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无极灯的耦合棒多为实心的铝质棒,其导热能力有限,导致耦合棒前段温度远远大于下面部位的散热底座温度,导致前后端温度相差很大,而耦合线圈用的耐高温线最大才能到250度,高频无极灯功率无法做得更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改进后的耦合器导热效果相对不佳,吸热段与热能接触面积较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无极灯的热管型耦合棒,包括由散热片组成的散热座,所述散热座内环向设置有传热导管,所述传热导管贯穿散热座的散热片,所述散热座的内腔左侧插接有横向直导管,所述横向直导管的右端与传热导管的进口、出口密闭焊接,所述散热座的左侧壁连接有内螺纹套,所述散热座的左侧通过内螺纹套螺接有传热管,所述传热管的左端连接有吸热端,所述吸热端包括薄壁传输管和球形吸热头,所述薄壁传输管的左端与球形吸热头螺接,所述薄壁传输管的右端与传热管的左端焊接,所述传热管与薄壁传输管的内腔直径相同,所述薄壁传输管、球形吸热头与传热管的内腔均浇注有热管。
优选的,所述横向直导管的左端嵌入传热管的内腔,且横向直导管与传热管为过渡配合。
优选的,所述横向直导管与传热管的连接处设置阶梯槽,且阶梯槽内嵌入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传热导管的外壁均匀套接有套圈,所述套圈为聚苯硫醚套圈,所述聚苯硫醚套圈对应支撑在散热座的散热片处。
优选的,所述薄壁传输管、球形吸热头与传热管内腔的热管均为铜制导热管。
优选的,所述铜制导热管的壁厚为0.1mm-0.3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通过球形吸热头的设置,增加吸热端与灯泡内的热空气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热量的吸收效率,通过铜制导热管的设置,对热量的敏感度较高,能够及时的吸收热量,较为耐高温,使用寿命九,通过传热导管的设置,使得热量与散热座的接触面增加,提高热量的散失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21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