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分类下载光模块固件程序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03326.5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35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廖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泰瑞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8/60 | 分类号: | G06F8/60;G06F1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分类 下载 模块 程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分类下载光模块固件程序的装置,利用本发明可以对不同微控制器单元MCU组成的光模块进行固件程序的下载,并对光模块的温度进行校准。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U1连接双路4:1复用器芯片U3和双路4:1复用器芯片U4,PC机中的固件程序下载软件通过USB向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U1下发切换双路4:1复用器芯片导通路径的指令,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U1收到指令后,判断指令的类型,根据选定的光模块类型,将双路4:1复用器芯片的导通路径切换到对应光模块的电气接口插座上,通过C2总线或两线式串行总线I2C BUS协议对光模块执行固件程序下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光通信领域,对不同种类的光模块的固件程序下载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模块技术领域中,带数字诊断检测功能的光模块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与EML激光驱动器相组合的方式来实现。主要是对带数字诊断检测功能的光模块的温度、供电电压、偏置电流、接收光功率、发送功率等5个参量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数字化测量结果来判定光模块的通信工作状况。并且通过对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编程,可对EML激光驱动器中的寄存器配置,建立相应的通信链路。
光模块是光纤通信中重要的器件之一,光模块类型很多,从封装上来说有SFP、SFF、GBIC、XFP、QSFP+的光模块,从速率上来说,SFP速率可达4Gbps,XFP 速率可达10Gbps,QSFP+速率可高达40Gbps。不同的网络中所需要的光收模块的种类也不相同,为了满足各种系统的需求,光模块的种类将会越来越多,性能也会越来越高。目前光模块中的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选型大致分为:ATEML、Silabs、ADI和ST等厂家。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固件程序下载方式一般通过JTAG下载和非JTAG下载。
JTAG是一种国际标准测试协议(IEEE 1149.1兼容),主要用于芯片内部测试。现今多数的高级器件都支持JTAG协议,如DSP、FPGA、ARM、部分单片机器件等。JTAG调试器是一种专用于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固件程序调试、下载的工具,通过PC软件控制调试器对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进行固件程序下载。标准的JTAG接口是4线:TMS、TCK、TDI、TDO,分别为模式选择、时钟、数据输入和数据输出线。相关JTAG引脚的定义为:TCK为测试时钟输入;TDI为测试数据输入,数据通过TDI引脚输入JTAG接口;TDO为测试数据输出,数据通过TDO引脚从JTAG接口输出;TMS为测试模式选择,TMS用来设置JTAG接口处于某种特定的测试模式;TRST为测试复位,输入引脚,低电平有效。TI还定义了一种叫SBW-JTAG的接口,用来在引脚较少的芯片上通过最少的利用引脚实现JTAG接口,它只有两条线,SBWTCK,SBWTDIO。实际使用时一般通过四条线连接,VCC,SBWTCK,SBWTDIO,GND,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实现连接,又不会占用大量引脚。
JTAG最初是用来对芯片进行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在器件内部定义一个TAP(TestAccess Port测试访问口)通过专用的JTAG测试工具对内部节点进行测试。JTAG测试允许多个器件通过JTAG接口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JTAG链,能实现对各个器件分别测试。现今,JTAG接口还常用于实现在线编程ISP(In-System Programmable),对FLASH等器件进行编程。
JTAG编程方式是在线编程,传统生产流程中先对芯片进行预编程后再装到板上,因此而改变,简化的流程为先固定器件到电路板上,再用JTAG编程,从而大大加快工程进度。JTAG接口可对DSP芯片内部的所有部件进行编程。然而在光模块中,如果采用JTAG方式进行固件程序下载势必导致连接线过多,并且由于光模块的体积限制,不能给JTAG预留下载用的连接线,所以不能采用JTAG的方式对光模块中的微控制器单元MCU芯片进行固件程序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泰瑞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泰瑞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33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