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08515.1 | 申请日: | 201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4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胡一桥;吴锦慧;黄晴;张宝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8/38 | 分类号: | A61K38/38;A61K9/50;A61K47/06;A61P7/02;A61P19/08;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氟化 白蛋白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包括白蛋白和全氟化碳类化合物,所述白蛋白包裹所述全氟化碳类化合物,所述的全氟化碳类化合物与所述的白蛋白的质量比为4~40:1。本发明所述的全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血小板抑制剂,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给药后会引发体内血小板数量大幅度减少,血小板各项功能也均被显著抑制,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性和现实的治疗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是基于血小板功能抑制的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血小板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它来源于成熟巨核细胞胞质的裂解脱落,对机体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止血、血栓形成、炎症反应、伤口愈合等过程的实现意义重大。血小板之间互相黏着的过程即为血小板聚集,它参与生理性或病理性的止血,而且它属于凝血的过程。血小板增多会引起机体异常,血小板增多症常继发于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或溶血、恶性肿瘤、骨髓纤维化及脾切除术后等。
临床调查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血小板数量的增多和活性的明显升高,二者呈正相关性。相关研究也表明,肿瘤细胞与血小板之间存在着病理性的正反馈调节。血小板的活化增多与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生长增殖相辅相成,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通过对两者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特殊的微环境体系能刺激血小板活化增殖,而活化的血小板能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在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生长、肿瘤侵袭以及转移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全氟化碳或者全氟化碳化合物是人造的奶白色液体或者乳液,是一种类环状或直链状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气体和液体相容性,能够传送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化合物曾被用做人造血液。全氟化碳液体具有人血样的重要功能,能将从肺部吸进的氧气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又能将体内排出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肺部排出体外,全氟化碳输送气体是个单纯的物理过程,在流动中完成气体的传递。全氟化碳呈化学和生物惰性,不需要配型,生物相容性好。中国专利CN201110238056.7将全氟化碳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抑菌材料等制备成凝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足;中国专利CN200610044479.4将全氟化碳类材料与磷脂共同制备成供养溶液,用于普通口服、静脉输注、肠胃灌注、皮肤溃疡外用的供养;中国专利CN200980147692.X将全氟化碳制备成凝胶剂,用于局部医用和化妆品用途,治疗创伤、烧伤、提高皮肤紧致度等。
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包载全氟化碳的白蛋白制剂在对血小板功能抑制方面的文献专利未见记载及报道。
目前制备白蛋白纳米粒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即交联法与高压匀质法。交联法需要引入毒性较大的交联剂,严重影响用药安全。高压匀质法对设备的要求极高且制备的白蛋白纳米粒包载能力弱。这些不足限制了白蛋白纳米粒相关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全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其对血小板功能有很好的抑制,并且生物安全性高。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全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包括白蛋白和全氟化碳类化合物,所述白蛋白包裹所述全氟化碳类化合物,所述的全氟化碳类化合物与所述的白蛋白的质量比为4~40:1。
所述的全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5nm~500nm,优选100nm~300nm。
所述的全氟化碳类化合物为链状全氟化物,环状全氟化物,杂环全氟化物,卤代全氟化物或含氮全氟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链状全氟化物优选四氟甲烷、六氟乙烷、三氟甲烷、八氟丙烷、十二氟戊烷或全氟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环状全氟化物优选全氟萘烷、八氟环丁烷或全氟1,4-二甲基环己基哌啶中的一种或多种;杂环全氟化物优选全氟化1,3-二甲基金刚烷、氟化二环壬烷中的一种或多种;卤代全氟化物优选全氟辛基溴;含氮全氟化物优选全氟三丁胺或全氟三丙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85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