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17170.6 | 申请日: | 2018-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17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梅原将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64;H01M50/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航;王潇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制造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体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由集电箔、电极合剂层、耐热层和隔板层依次层叠而成的电极体,包括以下工序:向集电箔上形成有电极合剂层的电极板中的电极合剂层上,涂覆用于形成耐热层的液态耐热物;以及涂覆所述液态耐热物之后,在通过所述涂覆而涂覆的液态耐热物干燥之前,将多孔质的隔板层配置于被涂覆的液态耐热物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造电池的电极体的方法和制造装置,所述电极体是将集电箔和电极合剂层层叠而成的。更详细而言,涉及将电池的电极层叠体中作为隔板层发挥功能的部分包括在内层叠而成的电极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等各种电池中,一般将正负电极体层叠而成的电极层叠体作为发电元件使用。构成电极层叠体的各个电极体是将电极合剂层层叠于集电箔而成的片状物。另外,电极层叠体中,也一同层叠有防止正极电极体和负极电极体直接接触的隔板。作为这样的电极体涉及的在先文献,可列举日本特开2013-218913。该文献的权利要求1中记载了在隔板的单面设置耐热层。
发明内容
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电极层叠体的生产率不太好。隔板一般是柔软的膜状物。因此,与正负电极体一同层叠的操作中存在困难。所以想到将隔板预先与其中一个电极体一体化。但是如上所述,存在想要使耐热层介于隔板和电极体之间这样的要求。该情况下,耐热层和隔板的密合性不一定好。因此,包括耐热层和隔板在内一体化了的电极体,并不能够容易地制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能够制造一体地包含耐热层和隔板层、并且它们的密合性优异的电极体。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的电极体的制造方法,是制造由集电箔、电极合剂层、耐热层和多孔质的隔板层依次层叠而成的电极体的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在位于集电箔上的电极合剂层之上,涂覆用于形成耐热层的液态耐热物;以及涂覆所述液态耐热物之后,在液态耐热物干燥之前将多孔质的所述隔板层配置于液态耐热物上。
上述第一方式中,对于电极板首先进行涂覆。即,在电极合剂层上通过液态耐热物形成耐热层。刚形成后的耐热层处于包含溶剂成分的湿润状态。并且趁着该耐热层没有干燥时配置多孔质的隔板层。这样对于湿润状态的耐热层贴合配置多孔质的隔板层。因此,可得到耐热层与多孔质的隔板层的密合性优异的电极体。
上述第一方式中,可以包括在配置所述隔板层之后,使所述液态耐热物干燥的工序。可以通过涂覆所述液态耐热物,在电极合剂层上的液态耐热物的表面形成具有凹部和凸部的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中的凹部,在由液态耐热物得到的耐热层配置隔板层之后进行干燥时,作为溶剂成分的脱出路径发挥功能。因此,在配置隔板层之后使液态耐热物干燥所需的时间可以缩短。
所述第一方式中,液态耐热物的凹凸形状可以具有连续的凹部和离散状的多个凸部。如果是这样的图案的凹凸形状,则进行干燥时,可自由地确保溶剂成分的脱出路径,干燥时间的缩短效果大。
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凹部可以是直线状,所述凸部可以是直线状,所述液态耐热物的凹凸形状可以包含条纹形状。
所述第一方式中,液态耐热物的溶剂成分可以包含使表面张力下降的添加剂,所述添加剂的添加量可以是30重量%以下。由此在干燥时,液态耐热物的溶剂成分能够保持液相状态从多孔质的隔板层的细孔中通过并脱出。因此依然可得到干燥时间的缩短效果。
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液态耐热物的粘度可以为100mPa·s以上。
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液态耐热物可以包含作为溶剂成分的水。
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凸部的宽度可以为500μm以下。
所述第一方式中,从与所述多孔质的隔板层抵接的所述凸部的第1表面到与所述多孔质的隔板层相面对的所述凹部的第2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从所述合剂层到所述第2表面之间的距离的1.5倍以上,从所述合剂层到所述第2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为2μm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71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