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活性的青蒿素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18146.4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1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丰贵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乡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D493/20 | 分类号: | C07D493/20;A61P3/10;A61P3/06;A61P3/04 |
代理公司: | 11590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辉轮 |
地址: | 453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酯类化合物 青蒿素 二硫代甲酸基 化学通式 结构通式 心脑血管 研发方向 二甲基 降血糖 降血脂 经验证 亚甲基 桥氧 吡喃 噻平 制备 应用 防治 拓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验证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活性的青蒿素酯类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的结构通式:其化学通式为:(3R,5aS,6R,8aS,9R,12S,12aR)‑八氢‑3‑[N–(α‑R1)R2二硫代甲酸基]亚甲基‑6,9‑二甲基‑3,12‑桥氧‑12H‑吡喃并[4,3‑j]‑1,2‑苯并二噻平‑10(3H)醇。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降血脂效用,有望形成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心脑血管防治新药,并拓展相关药物的应用范围和研发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药学活性的化合物,尤其是一种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活性的化合物。
背景技术
青蒿素是由以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于1971年首次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并将其应用于恶性疟疾的治疗。几十年来,为了达到提高青蒿素的药效、水溶性、脂溶性或者提升其生物利用率、延长其半衰期等目的,人们对青蒿素进行了系列的改进和衍生,开发出了大量的半合成衍生物,例如: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
在药物的长期模型试验及临床应用中发现,除了具有抗疟活性外,这些人工改进的化合物有时还具有其他方面的活性,并有望形成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药物研发和利用新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经验证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活性的青蒿素酯类化合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活性的青蒿素酯类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的结构通式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化合物为具体化学通式为:(3R,5aS,6R,8aS,9R,12S,12aR)-八氢-3-[N–(α-R1)R2二硫代甲酸基]亚甲基-6,9-二甲基-3,12-桥氧-12H-吡喃并[4,3-j]-1,2-苯并二噻平-10(3H)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R1为甲氧羰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R1为羧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R2为甲氨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R2为苯乙氨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R1为甲氧羰基且所述R2为甲氨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R1为羧基且所述R2为苯乙氨基。
上述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活性的青蒿素酯类化合物的制备工艺,其路线流程为:
其中,所述反应溶剂采用氮氮二甲基甲酰胺或醇类有机溶剂。
上述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活性的青蒿素酯类化合物用于制备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药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申请人的研究团队在青蒿素衍生物药物的长期模型试验及临床应用中发现,除了具有抗疟活性外,这些人工改进的化合物有时还具有其他方面的活性,基于此,申请人对一些青蒿素衍生物进行了一系列试验验证,并从中发现了上文所述的具有显著降血糖、降血脂效用的化合物,有望形成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心脑血管防治新药,并拓展相关药物的应用范围和研发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乡学院,未经新乡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81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