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勾连体、防冲促淤结构及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18190.5 | 申请日: | 2018-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7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陈述;张胡;庄勇;胡勇;李振岭;刘燃;赵维阳;梅新咏;方海;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1 | 代理人: | 王卫东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体 管体 填充材料 填充体 防冲 勾体 体内 防护技术领域 复合材料管 耐腐蚀材料 工作地点 大位移 耐腐蚀 中空的 沉入 勾连 风流 制造 开口 脱离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勾连体、防冲促淤结构及制造方法,涉及防护技术领域。包括中间体以及与中间体相连的至少一个具有开口的勾体,中间体和勾体均包括至少一个中空的管体和管体内的填充材料,其中,管体为耐腐蚀材料,填充材料形成填充体。本发明勾连体包括耐腐蚀的管体以及管体内的填充体,管体与填充材料形成复合材料管,填充体不但增加勾连体的重量,而且能够提高勾连体的整体强度,施工时,勾连体能够较为轻松地沉入深水,就算在强风流的环境下也能够到达指定位置,稳定工作,也不会发生较大位移,脱离指定工作地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勾连体、防冲促淤结构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以往航道防护和岸滩防护工程的实际经验,防护建筑物中的护滩或者护底的破坏是引起防护建筑损坏、滩涂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防护建筑物周围的水流由于受到防护建筑物的阻碍而产生强烈涡流,防护建筑物周围的局部流速增大,使得该处床沙移向下游,出现冲刷坑。砂石被不断冲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防护建筑物的整体强度和使用寿命。在80年代早期,国内出现过一种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框架的各个体之间的连接点容易腐蚀破坏,造成勾连强度较弱。
现有的防护结构主要由中间体以及中间体两端的勾体构成的防护勾连体,勾体带有开口,用于勾连。该防护勾连体构成空间四方体且重心落在空间四方体范围内。这种改良的防护结构,只要主动抛投,便能相互勾连,形成空隙结构,同时也很难再分开,从而降低了水流速度,可以实现建筑工程的防护。但是该防护结构的问题在于:
(1)中间体采用塑料管,在塑料管内壁设置加强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加强筋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容易被腐蚀,而且,安装加强筋有可能致使勾连体结开孔,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体强度,导致该防护勾连体的强度和耐腐蚀性不高,降低了使用寿命。另外,安装加强筋增大了模具的制造难度和成本。
(2)在使用初期,勾连体的重量轻,施工放置麻烦,工作环境受限,一旦水底位置较深或者水流流速稍快,勾连体就很难到达指定位置,施工难度大。而且虽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泥沙的自然灌注可以弥补勾连体的重量,但是勾连体的重量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水的浮力和旋涡的扭矩的作用下,勾连体抵抗高速水流冲击的能力被大幅削弱,难以稳定地实现防护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勾连体、防冲促淤结构及制造方法,勾连体包括耐腐蚀的管体以及管体内的填充体,填充体不但增加勾连体的重量,而且能够提高勾连体的整体强度,施工时,勾连体能够较为轻松地沉入深水,就算在强风流的环境下也能够到达指定位置,稳定工作,也不会发生较大位移,脱离指定工作地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勾连体,包括中间体以及与中间体相连的至少一个具有开口的勾体,中间体和勾体均包括至少一个中空的管体和管体内的填充材料,其中,管体为耐腐蚀材料,填充材料形成填充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管体的材料为塑料或者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塑料为高密度聚乙烯、低或中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或者尼龙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复合材料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者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和芳纶纤维的至少二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填充材料为自密实混凝土、钢渣混凝土、普通混凝土、树脂混凝土、发泡类灌筑材料或者树脂类灌筑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管体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椭圆形或者圆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光滑、粗糙或者设置螺旋纹,管体的内表面光滑、粗糙或者设置密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未经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81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