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炼化厂探伤作业人员滞留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20168.4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9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千登;张国之;吴德松;徐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肖峰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滞留 探伤 炼化厂 视频存储模块 视频分析模块 检测 数据库建立模块 视频图像信息 报警模块 采集模块 视频图像 视频存储服务器 安全管理技术 采集视频图像 分析处理结果 视频图像传输 分析处理 探伤设备 图像资源 高效化 精准化 智能化 数据库 存储 采集 传输 | ||
本发明涉及安全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炼化厂探伤作业人员滞留检测方法。该炼化厂探伤作业人员滞留检测方法,包括数据库建立模块、视频图像信息采集模块、视频存储模块、视频分析模块和滞留报警模块,数据库建立模块建立探伤设备的图像资源数据库;视频图像信息采集模块采集视频图像,并将采集到的视频图像分别传输至视频存储模块和视频分析模块;视频存储模块将视频图像传输到视频存储服务器进行存储;视频分析模块将视频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结果输送至滞留报警模块。该检测方法实现炼化厂探伤作业人员滞留检测的智能化、高效化、实时化和精准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炼化厂探伤作业人员滞留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炼化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等特点,很多容器、设备、管道等要求耐受高温、高压和腐蚀,因此使用射线进行无损伤检测是炼化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炼化厂区内人员众多、流动性大,进行探伤作业时,如果不切实做好安全控制措施,容易发生人身电离辐射伤害事故,严重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探伤作业时,安全控制区及其附近区域防止人员滞留是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炼化厂探伤作业时安全控制区及其附近区域防止人员滞留的方法主要是设置警戒绳、警戒牌、警戒灯、警戒铃,或者设专人警戒。存在人力物力消耗、人为巡检的不确定性、巡检位置不全面、人员滞留检测非实时化等问题,影响人员滞留的实时检测和警戒的效率,对于炼化企业探伤作业时安全控制区及其附近区域的人员滞留检测亟需更有效的手段和工具。目前炼化企业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完善,监控点密集,利用视频分析技术实现探伤作业时安全控制区及其附近区域的人员滞留检测的智能化、高效化,可以优化炼化企业的安全管理方式。
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CN106515573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校车计数报警系统,通过车门处红外对管的光敏特性和单片机来解决人员滞留车内的问题。专利号为CN203838858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监测地铁车厢滞留乘客的智能监测系统,利用红外探测仪和Zigbee无线传输模块监测地铁车厢的乘客滞留。现有的人员滞留检测方法及系统不适用于炼化厂探伤作业时的复杂业务场景、需分区域判断、需识别人员身份的人员滞留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目前炼化企业视频监控网络,利用视频分析技术实现探伤作业时安全控制区及其附近外围区域的人员滞留检测的炼化厂探伤作业人员滞留检测方法。
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炼化厂探伤作业人员滞留检测方法,包括数据库建立模块、视频图像信息采集模块、视频存储模块、视频分析模块和滞留报警模块,其中:
所述数据库建立模块建立探伤设备的图像资源数据库;
所述视频图像信息采集模块采集视频图像,并将采集到的视频图像分别传输至视频存储模块和视频分析模块;
所述视频存储模块将视频图像传输到视频存储服务器进行存储;
所述视频分析模块将视频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一旦视频图像中出现探伤设备,根据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计算出安全控制区域的半径,然后对安全控制区域和附近外围区域进行标记,自动生成警戒区域,由视频分析模块对安全控制区域内的视频图像进行人员检测、人员识别;对附近外围区域的视频图像进行人员检测、人员识别和人员滞留时间计时,并将分析处理结果输送至滞留报警模块;
所述滞留报警模块一旦接收到非探伤操作人员进入安全控制区域或进入附近外围区域并在附近外围区域停留的处理结果则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向监控人员的终端设备发出报警信息,提示监控人员处理。
优选地,所述视频分析模块的处理结果为非探伤操作人员进入安全控制区域则滞留报警模块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向监控人员的终端设备发出报警信息,提示监控人员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01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讯设备违规使用的自动识别系统和识别方法
- 下一篇:指纹识别模组及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