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着色的聚酰亚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20301.6 | 申请日: | 2018-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3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银川;余荣沾;刘琼溪;张欣;尹华平;梁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纳米生色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1/83 | 分类号: | D06M11/83;D06M11/44;D06M11/38;D06M11/58;D06P1/00;D06P3/02;D06M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亚胺 色膜层 着色 真空沉积技术 真空沉积法 表面形成 表面着色 产品利用 靶材 基布 生态 | ||
一种生态着色的聚酰亚胺,其包括基布和色膜层,所述色膜层采用真空沉积技术形成,靶材包括Ti、Fe、Al、Zn、Cu、W、Mg、Au、Ag、Cr、Ni、V、Co、C、N、O、Si、Pt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该产品利用真空沉积法,在聚酰亚胺表面形成多种色膜层,使聚酰亚胺表面着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着色的聚酰亚胺。
背景技术
目前,染色技术不能在聚酰亚胺上着色,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聚酰亚胺的结构特性,其表面呈现化学惰性,缺乏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化学基团,与染料分子间的低化学键合作用,使其极难染色,这极大的限制了聚酰亚胺的应用领域。
为了在聚酰亚胺表面着色,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着色原理和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着色的聚酰亚胺,该产品利用真空沉积法,在聚酰亚胺表面形成多种色膜层,使聚酰亚胺表面着色。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生态着色的聚酰亚胺,其包括基布和色膜层,所述色膜层采用真空沉积技术形成,靶材包括Ti、Fe、Al、Zn、Cu、W、Mg、Au、Ag、Cr、Ni、V、Co、C、N、O、Si、Pt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
优选的,所述色膜层为单层或多层。
优选的,所述真空沉积技术包括真空热蒸发沉积、电子束沉积、离子镀膜、磁控溅射。
一种上述生态着色的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对聚酰亚胺进行前处理,去除表面污渍;
聚酰亚胺上卷进放卷室,保证放卷室真空度保持在0.5-1E-9Pa区间;
聚酰亚胺进加热室,使聚酰亚胺温度上升到2-180℃,加热室真空度保持在0.5-1E-9Pa区间;
聚酰亚胺进预真空室,室内真空度保持在0.5-1E-9Pa;
当镀膜室真空度到达1E-3Pa以上时,基布进镀膜室,采用真空沉积法使基布上形成色膜层,靶材包括Ti、Fe、Al、Zn、Cu、Mg、Au、W、Ag、Cr、Ni、V、Co、C、N、O、Si、Pt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功率为50-38000W;
聚酰亚胺进收卷室,保证收卷室真空度保持在0.5-1E-9Pa区间;
取出成品布,取样检测;
整个过程为流水线式操作,布匹运行速度为0.3m/min至100m/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相比现有技术的染色方法,本发明所述一种能使聚酰亚胺着色的方法,能在聚酰亚胺表面形成多种色膜层,使聚酰亚胺呈现多种颜色,从而符合GB/T 2660-2017的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织物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色膜层,2-聚酰亚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生态着色的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对聚酰亚胺进行前处理,去除表面污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纳米生色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纳米生色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03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能实现防霉抗菌的织物
- 下一篇:一种运动服装面料的制备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D06M 对纤维、纱、线、织物、羽毛或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进行D06类内其他类目所不包括的处理
D06M11-00 用无机物或其配合物处理纤维、纱、线、织物或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和机械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如丝光
D06M11-01 .用氢、水或重水;用金属氢化物或其配合物;用硼烷、二硼烷、硅烷、二硅烷、膦、二膦、、二、胂、二胂或它们的配合物
D06M11-07 .用卤素;用氢卤酸或其盐,用氧化物或卤素的含氧酸或其盐
D06M11-32 .用氧、臭氧、臭氧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或过化合物;从具有两性元素—氧键的阴离子衍生的盐
D06M11-51 .用硫、硒、碲、钋或其化合物
D06M11-58 .用氮或其化合物;如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