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容量修复功能的蓄电池充电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1671.1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40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周天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8 | 分类号: | H02J7/08;H01M10/42;H01M1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淮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5 | 代理人: | 孟洁 |
地址: | 221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容量 修复 功能 蓄电池 充电 电路 | ||
一种带容量修复功能的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PWM调制激励电路、蓄电池、输出反馈保护电路和脉冲发生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与PWM调制激励电路电连接,所述PWM调制激励电路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蓄电池与输出反馈保护电路电连接,所述输出反馈保护电路与脉冲发生电路电连接,所述脉冲发生电路与PWM调制激励电路电连接。本发明采用快速脉冲充电,即在充电过程中,进行短暂的停充,有效地控制了蓄电池内部的气量,消除了气泡,降低了充电时蓄电池内部的高温,减少了水分的流失,从而消除了硫化现象,对蓄电池的容量起到了修复的作用,增加了蓄电池可循环充电的次数,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容量修复功能的蓄电池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蓄电池在汽车、摩托车、家用逆变器等方面应用广泛,但需要经常进行充电才能使用。蓄电池的传统的充电方式有恒压、恒流以及分阶段充电等多种方式,其中分阶段充电模式,即恒流-恒压-浮充。分阶段充电虽然对电压、电流有所控制,但对蓄电池内部因充电产出的气量缺乏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极板出现硫化现象,即在蓄电池的负极表面产生大量的硫酸盐结晶,这层结晶阻碍了蓄电池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参与蓄电池的能量转换循环,使蓄电池的内阻增加,容量下降,可充电的循环次数减少,最终造成蓄电池的过早失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容量修复功能的蓄电池充电电路,在完成充电的同时,能够消除蓄电池的硫化现象,对蓄电池的容量进行修复,避免蓄电池的过早失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容量修复功能的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PWM调制激励电路、蓄电池、输出反馈保护电路和脉冲发生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与PWM调制激励电路电连接,所述PWM调制激励电路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蓄电池与输出反馈保护电路电连接,所述输出反馈保护电路与脉冲发生电路电连接,所述脉冲发生电路与PWM调制激励电路电连接;
所述PWM调制激励电路包括电阻R2、R5、R6,电容C3、C4、C5、C8、C11、C12,二极管D3、D4、D5,稳压二极管D6,场效应管BG1,电感L1,变压器B2和集成电路IC1;所述脉冲发生电路包括电阻R27、R28、R29、R30、R31,电位器RP1,电容C15,稳压二极管D8,三极管BG2、BG3、BG4、BG5、BG6,继电器J1、J2、J3、J4及其常闭触点J1-1、J2-1、J3-1、J4-1,继电器J5的常闭触点J5-1和集成电路IC2、IC3;所述输出反馈保护电路包括三极管BG7,继电器J5和集成电路IC4;
其中,电阻R2接在集成电路IC1的4脚和8脚之间,电阻R5接在集成电路IC1的6脚和场效应管BG1的栅极之间,电阻R6接在集成电路IC1的7脚和整流滤波电路之间,电容C3接在集成电路IC1的4脚和地之间,电容C4接在集成电路IC1的8脚和地之间,电容C5接在集成电路IC1的2脚和1脚之间,电容C8接在变压器B2的输入线圈N2的异名端和地之间,电容C11和电容C12并联后接在二极管D5的正极和地之间;二极管D3和D4并联后正极接变压器B2的输出线圈N3的上端,负极接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接蓄电池的正极,蓄电池的负极接地,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接集成电路IC1的5脚,负极接场效应管BG1的栅极,场效应管BG1的源极接地,变压器B2输入线圈N1的同名端接整流滤波电路,异名端接场效应管BG1的漏极,变压器B2输入线圈N2的同名端接地,变压器B2输出线圈N3的下端接地,集成电路IC1的3脚接场效应管BG1的源极,集成电路IC1的5脚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16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