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23915.X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6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汪双凤;赖永鑫;吴伟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5;H01M10/6556;H01M10/6557;H01M10/6567;H01M10/6568;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黄海波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板 电池组 圆柱形电池 电池支架 轻量化 锂离子动力电池 电动汽车 液冷系统 导热片 热管理 电池控制单元 电池组寿命 固定设置 行列分布 续航里程 有效均衡 电动车 泵功耗 面接触 上接口 下接口 上端 热管 下端 | ||
1.一种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包括上、下设置的电池支架(5)、固定在所述电池支架(5)之间的电池组(7)和电池控制单元(10),所述电池组(7)包括若干行列分布的圆柱形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支架(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上集液板(2)和下集液板(8),相邻的所述圆柱形电池之间设置有与圆柱形电池面接触的空心导热片(6),所述空心导热片(6)的上接口(602)和下接口(604)分别与上集液板(2)和下集液板(8)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心导热片(6)的中心设置有连通所述上接口(602)和下接口(604)的液冷通道(601),中部均匀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圆柱形电池的圆周壁相贴合的弧面(60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心导热片(6)的材料为铝,所述上集液板(2)和下集液板(8)所用材料为工程塑料,包括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ABS塑料或PC/ABS。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集液板(2)主要由第一盖板(201)和第一底板(202)相互紧密扣合为内部供冷却流体流动的一体式结构;所述的下集液板(8)主由第二盖板(801)和第二底板(802)相互紧密扣合为内部供冷却流体流动的一体式结构;所述上集液板(2)设置有第一流体入口(208)和第一流体出口(209),所述下集液板(8)设置有第二流体入口(808)和第二流体出口(80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集液板(2)的第一底板(202)上设有将内部分割为若干第一流入区域(205)和若干第一流出区域(204)的第一间隔-导流结构(203),所述的第一流入区域(205)连通第一流体入口(208)且均匀设置有若干连接部分所述空心导热片(6) 上接口(602)的第一进液孔(206),所述第一流出区域(204)连通第一流体出口(209)且均匀设置有若干连接其余所述空心导热片(6) 上接口(602)的第一出液孔(207);
所述下集液板(8)的第二底板(802)上设有将内部分割为若干第二流入区域(805)和若干第二流出区域(804)的第二间隔-导流结构(803),所述的第二流入区域(805)连通第二流体入口(808)且均匀设置有若干连接部分所述空心导热片(6) 下接口(604)的第二进液孔(806),所述第二流出区域(804)连通所述第二流体出口(809)且均匀设置有若干连接其余所述空心导热片(6)下接口(604)的第二出液孔(80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孔(206)、第一出液孔(207)通过软胶塞(3)分别与空心导热片(6)的上接口(602)相连接;所述第二进液孔(806)、第二出液孔(807)通过软胶塞(3)分别与空心导热片(6)的下接口(604)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上下两个电池支架(5)的背面分别固定设置有镍片(4);所述镍片(4)的一端与电池组(7)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池控制单元(10)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轻量化的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间隔-导流结构(203)和第二间隔-导流结构(803)呈S形迂回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391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轻量化电池箱龙骨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箱、电动车辆
- 下一篇:电池模组及供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