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合金缸盖油道砂芯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24624.2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8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何韶;郭锦强;邹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肇庆动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1/00 | 分类号: | B22C1/00;B22C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潘雯瑛 |
地址: | 526238 广东省肇庆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宝珠砂 陶瓷砂 铝合金缸盖 油道砂芯 混合砂 粘结剂 抗折 砂芯 溃散 发气量 溃散性 重量比 砂粒 保留 研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缸盖油道砂芯,包括混合砂和粘结剂;所述混合砂由陶瓷砂和宝珠砂组成,所述陶瓷砂与宝珠砂的重量比为1:(3~4);所述粘结剂占总重量的1.2~1.5%。本发明的砂芯采用陶瓷砂和宝珠砂作为主要材料,其外形均为球形,砂粒之间保留一定的间隙,有利于溃散;且本发明对陶瓷砂和宝珠砂的混合比例进行了研究,使制得的砂芯同时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和较好的溃散性,其抗折强度达到70~80kgf/cm2,发气量≤10ml/g,流动性≤45S。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缸盖油道砂芯。
背景技术
在缸盖的生产中,其高压油道造型细长,如图1所示,长度达380mm,芯头厚度6mm,对应的砂芯造型是关键的技术难点。现有型砂造型的高压油道芯,抗折强度较低,在物流和组芯过程容易折断。图2为传统砂芯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传统型砂采用石英砂作为主要材料,外形不规则,砂粒之间的间隙比较紧密,不利于砂芯的溃散,导致溃散性差、落砂率低和粘砂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缸盖油道砂芯,其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和较好的溃散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铝合金缸盖油道砂芯,包括混合砂和粘结剂;所述混合砂由陶瓷砂和宝珠砂组成,所述陶瓷砂与宝珠砂的重量比为1:(3~4);所述粘结剂占总重量的1.2~1.5%。
陶瓷砂砂粒呈球形,表面光滑不损伤工件,硬度高,寿命长,弹性好,喷砂过程中砂粒多角度回弹,同时具有消除应力,提高型砂溃散性的作用;宝珠砂砂粒呈球形,流动性好,易舂实,可提高砂芯强度,且透气性好,表面光滑,结构致密,使得粘结剂能均匀覆盖。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砂芯采用陶瓷砂和宝珠砂作为主要材料,其外形均为球形,砂粒之间保留一定的间隙,有利于溃散;且本发明对陶瓷砂和宝珠砂的混合比例进行了研究,由于宝珠砂的耐火度较高(≥1790℃),铸件局部(孔、槽、及热节集中的部位)容易出现粘砂问题,清理比较困难,因此宝珠砂的含量不能过高,否则会对溃散性产生影响,另外陶瓷砂的含量不能过高,否则会对抗折强度产生影响,本发明经过科学分析与实验,选择陶瓷砂与宝珠砂的重量比范围为1:(3~4),该配比下的陶瓷砂和宝珠砂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且相互协同配合,使制得的砂芯同时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和较好的溃散性,其抗折强度达到70~80kgf/cm2,发气量≤10ml/g,流动性≤45S。
进一步地,所述陶瓷砂与宝珠砂的重量比为1:4。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砂的粒度分布为:目数为30~50的混合砂占1~15%,目数50~100的混合砂占65~95%;目数100~170的混合砂占1~20%;目数170~270的混合砂占1~5%。若砂芯粒度太大,会导致铸件表面比较粗糙,光洁度较差;若砂芯粒度太小,砂粒之间间隙很小,会导致砂型透气性差,铸件有气孔产生。因此本发明将采用不同粗细粒度的砂粒进行混合,粒度分为四个层级,分别为目数为30~50的粗粒度、目数为50~100的主粒度、目数为100~170的细粒度和目数为170~270的微粒度,相邻的较粗砂粒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保证透气性,且较粗砂粒之间形成的间隙可以用较细砂粒填充,提高铸件表面光滑度。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砂的粒度分布为:目数为30~50的混合砂占15%,目数50~100的混合砂占65%;目数100~170的混合砂占15%;目数170~270的混合砂占5%。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砂的粒度分布为:目数为30~50的混合砂占10%,目数50~100的混合砂占75%;目数100~170的混合砂占12%;目数170~270的混合砂占3%。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砂的粒度分布为:目数为30~50的混合砂占5%,目数50~100的混合砂占85%;目数100~170的混合砂占9%;目数170~270的混合砂占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肇庆动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肇庆动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46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