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塑性弹性体TPV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25030.3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7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耿宏博;尹夏林;闫永辉;夏玉强;孙华星;胡富宇;孙俊山;安书娟;谢民忠;刘云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河汽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6;C08L91/06;C08L61/06;C08K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戴翔 |
地址: | 054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塑性弹性体 树脂硫化 无机填料 抗氧剂 润滑剂 产品性能 共混复合 重量组成 环保化 轻量化 共混 生产工艺 回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塑性弹性体TPV料。其由基料和助剂共混复合构成,其中基料由两种EPDM弹性体基料和PP树脂共混,所述助剂包括树脂硫化、无机填料、润滑剂、抗氧剂;各组份的重量组成为:EPDM4770R 5‑15Kg,EPDM3092PM 20‑40Kg,PP树脂15‑40Kg,润滑剂20‑38Kg,无机填料10‑26Kg,抗氧剂30‑80g,树脂硫化5‑20g。本发明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产品性能优良,具有轻量化、环保化、易于回收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弹性体TPV材料属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塑性三元乙丙动态硫化弹性体TPV料。
背景技术
热塑性三元乙丙动态硫化弹性体TPV是将硫化橡胶材料通过动态硫化使三元乙丙橡胶EPDM以低于2微米尺寸的微粒分散在聚丙烯PP塑料基体中,把橡胶与塑料的特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高性能弹性体材料。常温下具有橡胶的弹性,高温下具有可塑化成型的一类弹性体,具有硫化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热塑性塑料的工艺加工性能,是介于橡胶与树脂之间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常被人们称为第三代橡胶。
现在普遍采用的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发明专利,用聚丙烯(PP)与EPDM共混,添加硫化剂,经动态硫化生产的TPV。是以PP为连续相,硫化橡胶为分散颗粒的具有特殊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可直接进入挤出机挤出成型且无需通过烘道再硫化,产品兼具EPDM回弹性好,耐老化和PP塑料加工性好的优点。但其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几家公司,如美国Exxon Moblie,美国TekorApex、日本三井等公司手里,国内生产TPV的厂家有山东道恩、江苏通韧、金陵奥普特等公司,产品质量与国外公司比较尚有较大差距。
热塑性三元乙丙动态硫化弹性体TPV生产工艺与EPDM类似,需要经过炼胶、加硫等步骤,动态硫化反应过程复杂,国内产品质量控制难度高、稳定性差。目前TPV作为高档原材料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中低档采用国产价格也比较高,不仅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而且TPV与EPDM一样含有残留的硫化剂及其它助剂,产生异常气味难以达到VOC标准。
《中国塑料》2000年10月第14卷第10期《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研制》,采用动态硫化法在单螺杆挤出机制备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V)。但TPV生产过程中硫化度控制不当,硫化橡胶颗粒分散性差,影响熔体的流动性,存在着产品质量控制难度高、性能不稳定等因素,由于材料性能的不稳定造成产品废品率高、主机厂索赔的问题,成为制约热塑性弹性体TPV材料产品向中高端乘用车市场应用拓展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产品性能优良,具有轻量化、环保化、易于回收的热塑性弹性体TPV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一种热塑性弹性体TPV料,由基料和助剂共混复合构成,其中基料由两种EPDM弹性体基料和PP树脂共混,所述助剂包括树脂硫化、无机填料、润滑剂、抗氧剂。
上述各组份的重量组成为:EPDM4770R 5-15Kg,EPDM3092PM 20-40Kg,PP树脂15-40Kg,润滑剂20-38Kg,无机填料10-26Kg,抗氧剂30-80g,树脂硫化5-20g。
所述PP树脂可采用PP8003;树脂硫化可采用酚醛树脂硫化;无机填料可采用CaC03;抗氧剂可采用抗氧剂1010;润滑剂可采用石蜡油。
技术路线为:
自动化配料→搅拌混合→双螺杆挤出→水下切粒→真空干燥、均化、脱气→成品检验
本发明一种热塑性弹性体TPV料的制作工艺(方法)为:
(1)自动化配料塑炼充油预分散。将基料EPDM、PP和助剂按比例配料混合均匀,55-100℃进行充分搅拌,时间30-5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河汽车技术研究院,未经清河汽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50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