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交替刻蚀同质多级坡面台阶引导生长纳米线阵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7391.1 | 申请日: | 201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77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余林蔚;马海光;雷亚奎;吴小祥;尹涵;王军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B82B3/00 | 分类号: | B82B3/00;B82Y40/00;H01L2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建和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交替 刻蚀 同质 多级 台阶 引导 生长 纳米 阵列 方法 | ||
一种循环交替刻蚀同质多级坡面台阶引导生长纳米线阵列的方法,1)以晶硅、玻璃、聚合物或者介质层覆盖的金属薄膜作为衬底;2)利用光刻、电子束刻蚀或者掩模板技术,定义引导台阶预定的坡面位置即将台阶边缘图案转移到衬底上;再用ICP或者RIE交替循环刻蚀方法刻蚀出坡面多级台阶结构直到衬底表面;3)利用光刻工艺和蒸发或者溅射等金属淀积工艺,在坡面台阶之一端,制备包括铟或锡金属的催化层;4)通过PECVD,CVD或者PVD沉积技术,在样品表面覆盖与所需生长纳米线相应的非晶半导体前驱体薄膜层;5)生长纳米线;6)剩余非晶前驱体层通过氢气等离子体或者相应的ICP、RIE刻蚀工艺清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纳米线三维坡面阵列生长方法,特别是通过对掩模层与衬底进行循环刻蚀形成坡面纳米引导台阶,从而实现高密度坡面平行纳米线阵列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获得高密度三维纳米线沟道阵列的可靠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微纳电子器件,尤其针对大面积电子(平板显示TFT应用)、3D逻辑、柔性/可穿戴电子和场效应生物化学传感器件。
背景技术
晶硅或相关半导体纳米线(Nanowire)是开发新一代高性能微纳电子逻辑、传感和显示应用的关键构建单元。基于自上而下的电子束直写(EBL)技术制备直径在10~100nm范围的纳米线结构,已经验证各种新型纳米线功能器件的优异特性,但由于其制备成本极其昂贵、产量低等因素,一直以来都难以得到规模化应用。相比之下,通过纳米金属液滴催化的自下而上的自组装(Self-assembly)纳米线生长,可以大批量制备直径在百纳米以下的晶态硅、锗和各种合金半导体纳米线。然而,通常采用的气-液-固(VLS)生长模式所制备的纳米线多为竖直随机阵列,难以直接在目前的平面电子工艺中实现可靠且低成本的定位集成。
为了更好地与平面电子工艺相兼容,并实现定位集成,本申请人最早提出了一种平面固液固(IP SLS)生长模式:其中,采用非晶硅作为前驱体,由低熔点金属铟、锡纳米颗粒吸收非晶硅而生长出晶硅纳米线结构。同时,基于此方法,可利用平面衬底上定义的简单的单边台阶作为引导,金属液滴在台阶边缘覆盖的非晶硅吸引下,顺延台阶边缘运动,从而将纳米线生长在台阶边缘,实现平面纳米线的定位、定形生长。然而,基于此前方法,仍然需要光刻来定义引导台阶,台阶之间的间距由光刻工艺的精度决定。对于常规光刻技术,在小面积衬底上,光刻精度在~1微米以上,而对于大面积衬底(如尺寸在若干平方米的平板显示应用中),光刻精度仅能达到2~5微米。由于每个台阶一般只能引导一条纳米线生长,所以所能实现的平面纳米线阵列密度(间距的倒数)受到限制。目前,最高密度只能达到2微米间距,既0.5根纳米沟道/微米的平面密度。对于面向平板显示的纳米线TFT应用,这也就限制了纳米线阵列的单位沟道宽度的电流承载和驱动能力(难以满足新型AMOLED显示所需要的较大驱动电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利用硅片、玻璃、金属、化合物或其他衬底作为基础,通过光刻、电子束刻蚀和掩模板技术定义台阶位置,再利用湿法或者干法气相刻蚀,在坡面上形成间距可控的密排引导纳米台阶。如此,可以将纳米线直接引导到3D坡面上生长,从而制备高密度(间隔可达到百纳米以下)的纳米线沟道。基于此方法,不需要引入昂贵的超高精度光刻技术(如电子束曝光刻蚀EBL),既能在现有大面积衬底上,在指定的位置和方向,可靠地制备高密度3D坡面纳米线阵列沟道。将纳米线沟道的间距由原来的2微米缩小到至少0.2微米以下,从而实现一个纳米沟道至少一个数量级的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交替刻蚀同质多级坡面台阶引导生长(三维坡面)纳米线阵列的方法,即利用循环交替刻蚀获得多级坡面纳米台阶,以用于引导生长高密度三维坡面纳米线阵列的方法。
1)首先,准备好晶硅、玻璃、聚合物或者介质层覆盖的金属薄膜作为衬底,或者利用薄膜淀积技术,淀积非晶薄膜作为衬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73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