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铱配合物和包含该金属铱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34626.X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4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华;隋岩;董梁;张建川;王士波;唐永顺;华瑞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 11354 | 代理人: | 刘俊清 |
地址: | 05009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铱配合物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电致发光 发光材料 发光效率 结构通式 理想选择 热稳定性 提纯 制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铱配合物和包含该金属铱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金属铱配合物的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本发明提出的金属铱配合物电致发光为绿色至红色,发光效率高,同时材料的热稳定性好,而且材料易制备、易提纯,是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材料的理想选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金属铱配合物和包含该金属铱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简称OLED)及相关的研究早在1963年pope等人首先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单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1987年美国的柯达公司用蒸镀有机小分子的方法制成了一种非晶膜型器件,将驱动电压降到了20V以内。这类器件由于具有超轻薄、全固化、自发光、亮度高、视角宽、响应速度快,驱动电压低、功耗小、色彩鲜艳、对比度高、工艺过程简单、温度特性好、可实现柔软显示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器和面光源,因此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开发和使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为两大类:有机电致荧光材料和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其中有机电致荧光是单重态激子辐射失活的结果,与光致发光不同,在有机电致发光过程中,三线态激子和单线态激子是同时生成的。通常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的生成比例是1:3,而根据量子统计的禁计的禁阻效应,三线态激子主要发生非辐射衰减,对发光贡献极小,只有单线态激子辐射发光,因此,对有机/聚合物电荧光器件来说,发光效率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光过程为单线态激子的发光。
在有机发光器件研究的早期,人们即提出了三线态发光的设想,Forrest小组用八乙基卟啉铂掺杂在小分子主体材料八羟基喹啉铝中制成了红色电致磷光发光器件,外量子效率达到4%,至此,电致磷光的研究开始得到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有机电致磷光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铱配合物因其三线态寿命较短,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是开发得最多也是应用前景最好的一种磷光材料,由于磷光材料在固体中有较强的三线态猝灭,一般都是用铱配合物作为掺杂客体材料,用较宽带隙的材料作掺杂主体材料,通过能量转移或直接将激子陷在客体上发光获得高发光效率。
有机电致绿色磷光材料是研究的最早,也是发展最成熟的一类材料。2004年Hino等用旋涂的方式制作了磷光器件,外量子效率最大为29cd/A,这种简单器件结构实现的高效率可归因于材料良好的成膜性和主体到客体材料的能量转移。Adachi等将(ppy)2Ir(acac)掺杂到TAZ中,以HMTPD作为空穴传输层,获得了最大外量子效率为20%,能量效率为65lm/W的绿光器件,经计算,其内量子效率几乎接近100%,三线态激子和单线态激子同时得到利用。
从发光颜色来看,相较于其他颜色的磷光材料,蓝光电致磷光材料的发展不仅起步最晚,也最不理想,至今仍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机理研究表明,随着三线态能级升高,不仅辐射跃迁的速率变大,还伴随着非辐射跃迁速率的增大,而且往往后者的增大幅度更明显,总的作用效果反而使发光效率下降,这就导致蓝光材料研究中发光波长的蓝移和高效率很难同时实现,时常顾此薄彼。因此至今尚未有综合性能优越的蓝色磷光材料被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光为绿色至红色且发光效率高的金属铱配合物及包含该金属铱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式I所示的金属铱配合物:
其中:
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C1-C10的烷基、C4-C10的环烷基、氘取代的C1-C10的烷基、氘取代的C4-C10的环烷基、C1-C8的烷氧基、氘取代的C1-C8的烷氧基、C1-C8的烷硫基、氘取代的C1-C8的烷硫基、氟或氰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46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吡啶钌配合物或其晶体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新型杂配铱络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