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38200.1 | 申请日: | 2018-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4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薛青云;许晶晶;董继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慢性萎缩性胃炎 电针治疗 大鼠 疗效评价 电针 可用 预处理 代谢指纹图谱 核磁共振氢谱 偏最小二乘 大鼠模型 代谢标记 分子诊断 交叉验证 尿液样本 判别分析 判别模型 正常大鼠 血清 构建 胃癌 病理 制备 样本 干预 防治 检测 拓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方法,包括:制备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并对CAG大鼠电针干预,收集血清和尿液样本;对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得到代谢指纹图谱;对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构建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并对判别模型进行交叉验证;正常大鼠与CAG大鼠的PLS‑DA模型可用于分子诊断,CAG大鼠与电针治疗大鼠的PLS‑DA模型可用于电针疗效评价。利用本发明方法可以获得与CAG病理及电针治疗相关的代谢标记物,对于进一步拓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电针防治、阻断其向胃癌演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子诊断及电针疗效评价,该研究可以获取电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代谢指纹图谱,筛选与电针干预相关的代谢标记物,构建疗效评价的判别模型。
背景技术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情志应激、理化因素、微生物等因素引起的胃黏膜表面反复损伤,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是胃炎向胃癌演变的关键病理环节。因此,有效地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成为防治胃部难治疾病的重要途径。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易反复发作,且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容易导致机体损伤。诸多文献表明电针胃经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有效地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调节多种特异信号蛋白和相关胃肠肽的表达,减缓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然而目前尚未有一种成熟的、有效的、无创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子诊断及电针疗效评价方法。因此,建立一种电针疗效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重复性的优点,能够定性和定量地分析单个细胞或生物的代谢调控和代谢流中所有小分子量代谢产物,从而监测机体或活细胞中化学变化,从代谢层面观察机体受疾病或环境因素等干扰后内源性代谢响应,有望成为有效的无创的疗效评价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子诊断及电针疗效评价方法,提供了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学分析模型。这些模型构建方法简单,能够从终端代谢产物中筛选与CAG病理及电针治疗相关的代谢标记物,为后续根据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发明首次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为电针胃经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代谢调节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本发明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正常大鼠、CAG大鼠、电针治疗CAG大鼠的血清和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得到相应的代谢指纹图谱,通过对每种样本的二维数据矩阵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的代谢轮廓变化和电针干预治疗后的代谢恢复情况。在血清中,CAG造模后,血清中的肌醇、丙酮酸、柠檬酸、极低密度蛋白(VLDL)、β-葡萄糖和低密度蛋白(LDL)显著变化(p<0.05),而电针治疗后,VLDL和β-葡萄糖水平有部分恢复;尿液中的肌酸、乳酸、DMA、苯甲酸、乙醇胺、甲基丙二酸、马尿酸、甘氨酸、α-酮戊二酸和丁酸浓度与CAG病理显著相关(p<0.05),除了DMA和丁酸外,电针治疗后大部分尿液代谢物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些代谢物浓度在电针CAG大鼠梁门、足三里两穴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表明电针胃经穴能够有效地调节CAG引起的代谢异常。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子诊断及电针疗效评价方法,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1)制备样本:制备正常大鼠、CAG大鼠、电针CAG大鼠,采集血清和尿液样本,所有生物样本经液氮速冻后保存于-80℃冰箱待测。
(2)核磁共振波谱测定:核磁共振实验在装备有超低温探头的布鲁克600MHz的核磁共振谱仪上完成,实验温度设置为298K,血清样本选择CPMG序列进行检测,尿样选择NOESYPR1D序列进行检测,采集各组大鼠的血清和尿液的高分辨率一维核磁共振波谱,每张谱累加64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82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