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合水文过程数据和历史先验数据的洪水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40277.2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4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冯钧;徐维纲;巫义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7 | 分类号: | G06F30/27;G06K9/62;G06Q10/04;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水文 过程 数据 历史 先验 洪水 预测 方法 | ||
1.一种结合水文过程数据和历史先验数据的洪水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收集水文要素,根据降雨数据加权聚类近似推算土壤含水量,构成初始数据集,对数据进行清洗,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
步骤2,根据流域特征选取通用水文模型,通过分析通用水文模型,获取水文过程中的变量之间的因果推理关系,对每组因果推理关系进行建模,采用有向图的形式进行表示,其中节点表示物理变量,边的方向表示因果推理关系,并以此拓扑结构构建贝叶斯网络;
步骤3,利用所述初始数据集中的历史数据,运行通用水文模型,模拟产生中间结果,历史水文要素数据和中间结果数据共同构成数据样本集,对样本集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历史先验知识,计算贝叶斯网络的每个节点的条件概率表,以实现对网络的训练,完成水文过程知识和历史先验知识的综合建模;
步骤4,对于综合建模的模型,输入新的水文要素,完成水文要素的预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水文过程数据和历史先验数据的洪水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加权聚类近似产生土壤含水量的步骤如下:
步骤1.1:收集整理历史降雨量;
步骤1.2:选取降雨特征,抽取出多个时段的累计降雨量作为特征;
步骤1.3:对多个特征初步赋权,再进行k-means聚类,获得多个聚类质心,计算相对湿润度A;
步骤1.4:对相对湿润度A进行排序,对聚类质心进行定级,评定土壤的含水百分比;
步骤1.5:在进行土壤含水量预测时,根据已有的降水特征,计算与各个聚类质心的距离,选取较近的质心评级近似该土壤含水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水文过程数据和历史先验数据的洪水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湿润度其中wi表示第i个聚类质心ai的维度的权值,其中n表示聚类质心的维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水文过程数据和历史先验数据的洪水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获取水文过程知识的步骤如下:
步骤2.1:选定通用模型;
步骤2.2:在选定通用模型之后,分析水文过程中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收集水文过程知识,对水文过程知识进行建模,采用有向图的形式来表示水文过程,其中节点表示物理变量,边的方向表示因果推理关系;
步骤2.3:根据已有的网络拓扑图,构建贝叶斯网络,网络为有向图,有向边起点变量作为有向边终点变量的条件,节点保存变量的条件概率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合水文过程数据和历史先验数据的洪水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收集水文过程知识,具体如下所示:
(Et,Pt,WMt)→(Rt+1,WMt+1)
(St,Rt+1)→(St+1,RSt+1,RIt+1,RGt+1)
(TRSt+1,TRIt+1,TRGt+1)→(TRt+1)
(Qt-1,Qt,TRt+1)→(Qt+1,…,Qt+h)
其中,下标t表示时刻,h表示最大观测步长,E表示蒸发量,P表示降雨量,WM表示土壤含水量,R表示产流量,S表示自由水含量,RS表示地表径流,RI表示壤中流,RG表示地下径流,TRS表示全流域的地表径流出流量,TRI表示全流域的壤中流出流量,TRG表示全流域的地下径流出流量,TR表示全流域出流,Q表示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027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