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热沥青灌浆的循环加热输送管路及其灌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0347.4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1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邢占清;黄立维;符平;赵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水科工程总公司;四川共拓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C19/08 | 分类号: | E01C1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李丹;晁璐松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浆 封堵装置 浆液管 热沥青 加热系统 加热设备 内循环管 输送管路 外循环管 循环加热 出液口 循环泵 循环液 连通 安全性能 残余沥青 监控系统 浆液扩散 冷凝 浆液泵 进液口 可控性 外侧壁 堵管 清洗 | ||
本发明涉及热沥青的输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热沥青灌浆的循环加热输送管路及其灌浆方法。本发明包括浆液管、循环液加热设备和监控系统;浆液管的进液口与浆液泵的出液口连接;循环液加热设备包括内循环管、外循环管、循环封堵装置、加热系统和循环泵,其中加热系统通过循环泵和内循环管与循环封堵装置连通,循环封堵装置又通过外循环管与加热系统连通,所述循环封堵装置设置在浆液管的出液口的外侧壁上。本发明安全性能好,灌浆可控性强,浆液扩散性好,可有效避免热沥青浆液冷凝堵管,灌浆结束后浆液管内残余沥青易于清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沥青的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热沥青灌浆的循环加热输送管路及其灌浆方法。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市政工程等常会遇到渗漏问题,而灌浆是处理渗漏最为常用的方法。不同开度、不同流速条件下的灌浆堵漏需要采用不同的灌浆材料及工艺,热沥青灌浆是利用沥青的物理性能,加热后变为易于流动的液体,冷却后又变为固体而达到堵漏的目的,由于其不会被水流稀释,对大开度、高流速条件堵漏尤为适用。
但是,与常用的水泥灌浆、化学灌浆不同,热沥青灌浆对浆液温度较为敏感,目前热沥青浆液的可灌温度至少在60℃以上,灌浆过程可控性较差,常用的施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热沥青浆液直接倒入需要封堵的孔内,一种是将浆液加热至可输送温度以上10℃-20℃,用输送管路进行灌注。第一种施工方法浆液难以进入上游渗漏通道,下游渗漏通道扩散距离也较为有限,灌注效果不明显;第二种施工方法能源消耗较大,施工成本高,使用的输送管道为常规浆液管,吃浆量较小时或灌浆结束时,浆液流动速度减慢,浆液管内浆液温度会不可避免地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冬季施工、长管路施工、孔内积水等情况下,浆液管内的浆液极易冷却凝固,导致堵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凝固在浆液管内壁的热沥青浆液不易清洗,浆液管需要经常更换,施工成本高,浪费严重,极大程度限制了热沥青灌浆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性能好,灌浆可控性强,可有效避免热沥青浆液冷凝堵管,浆液输送管路易清洗的用于热沥青灌浆的循环加热输送管路及其灌浆方法。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热沥青浆液直接倒入钻孔灌浆施工方式,操作过程可控性差,浆液扩散性不理想,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使用输送管道进行灌浆,浆液在管道内容易冷却凝固,进而发生堵管现象,且输送管道清理难度大,需要经常更换,施工成本高,浪费严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用于热沥青灌浆的循环加热输送管路,包括浆液管、循环液加热设备和监控系统;
浆液管的进液口与浆液泵的出液口连接;
循环液加热设备包括内循环管、外循环管、循环封堵装置、加热系统和循环泵,其中加热系统通过循环泵和内循环管与循环封堵装置连通,循环封堵装置又通过外循环管与加热系统连通,所述循环封堵装置设置在浆液管的出液口的外侧壁上。
本发明用于热沥青灌浆的循环加热输送管路,进一步的,所述循环封堵装置包括循环液循环腔和气囊,所述循环液循环腔的腔壁呈筒状,套设在浆液管出液口外侧,与浆液管的管壁形成密闭的循环液循环腔体,循环液循环腔顶部对称开设有循环液进口和循环液出口,所述循环液进口与内循环管的出液口连接,所述循环液出口与外循环管的进液口连接;所述气囊的壁面呈中空的筒状,套设在循环液循环腔外部,与循环液循环腔的腔壁形成密闭腔体;气囊的气口通过输压管与加压泵连接。
本发明用于热沥青灌浆的循环加热输送管路,进一步的,所述内循环管位于浆液管内部,沿浆液管的延伸方向通长设置。
本发明用于热沥青灌浆的循环加热输送管路,进一步的,所述监控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浆液泵和循环液加热设备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水科工程总公司;四川共拓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中水科工程总公司;四川共拓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03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