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转化事件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40851.4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43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博林;佘秋明;谭超;许洁婷;王绪霞;田裴秀子;聂东明;韩宇;马崇烈;章旺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欣 |
地址: | 100045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虫耐 除草剂 玉米 转化 事件 | ||
本申请提供了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转化事件,并提供了相关的创制方法、检测方法和应用。本申请以玉米自交系祥249为受体,经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得到在特定基因组位点插入外源基因插入物的玉米植株,其中外源基因插入物包含以下三个基因:抗虫基因、抗草铵膦基因和抗草甘膦基因。本申请所获得的转化事件中,所插入的外源基因位于玉米基因组的非功能位点,不影响受体植物自身其他基因的表达,在使转基因玉米植物获得抗虫和耐除草剂特性的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农艺性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转化事件的创制方法、检测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其作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长期自给有余,但自2010年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加。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其危害是造成玉米常年减产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包括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中国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多发区和重发区,几乎每两年就大规模发生一次。一般年份玉米受玉米螟危害减产10%-15%,大发生年减产可达30%以上,甚至绝收。因玉米螟的危害,每年损失的玉米就达600-900万吨。玉米螟不仅直接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而且还诱发和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使玉米的品质下降。目前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方式仍然以农药防治为主。农药的大量使用,既增加种植成本,又破坏生态环境。田间杂草与作物竞争水、肥、光能及生长空间,同时又是危害作物病菌及害虫的中间寄主,是作物增产的重要生物限制因子之一。我国常年受杂草严重危害的农作物面积高达12亿亩,其中玉米1.9亿亩。当前,广泛采用的选择性除草剂施用量大,且残留期长、容易影响下茬作物的正常生长。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等特点,但它们除草没有选择性,不能直接用于作物的生长期。植物转基因育种技术具有目的性强、周期短、效率高,能够实现不同物种间优良基因的转移等优点。自1996年第一个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这项技术已经为全球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就转基因玉米而言,以防治鳞翅目玉米螟虫的Cry1Ac、Cry1F等基因为主,除此外,亦有多个具有鞘翅目抗性的品系如MON88017等,以及利用Cry3类基因获得抗玉米根虫品系如MON863等投入商业化生产。
世界范围内,1996年至今已有40余种转Bt基因抗虫玉米被26个国家批准投入商业化生产或饲料食品加工,如美国孟山都公司的MON810、MON89034等。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核酸分子,其包含:i)包含SEQ ID NO:1的第381-780位核苷酸和/或第10815-11214位核苷酸所示序列,或其片段或其变体或其互补序列;ii)包含SEQID NO:1的第381-780位核苷酸和第6239-6338位核苷酸所示序列,或其片段或其变体或其互补序列;iii)包含SEQ ID NO:1的第6239-6338位核苷酸和第10815-11214位核苷酸所示序列,或其片段或其变体或其互补序列;或者iv)包含SEQ ID NO:1的第381-780位核苷酸,第6239-6338位核苷酸和第10815-11214位核苷酸所示序列,或其片段或其变体或其互补序列。
在一实施方案中,本申请所提供的核酸分子包含SEQ ID NO:1所示序列,或其片段或其变体或其互补序列。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本申请所提供的核酸分子,其包含以下表达盒:表达抗草铵膦基因的第一表达盒,如SEQ ID NO:1的第748-2288位核苷酸所示序列;表达抗虫基因的第二表达盒,如SEQ ID NO:1的第2620-6959位核苷酸所示序列;和表达抗草甘膦基因的第三表达盒,如SEQ ID NO:1的第6968-10892位核苷酸所示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08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