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槽群热沉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3983.2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5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唐瑾晨;胡学功;于樱迎;何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3/427 | 分类号: | H01L23/427;H01L21/4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曹玲柱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沉 微槽群 液体工质 纳米涂层 微纳复合结构 微槽道 制备 润湿 施加 介电电泳力 表面润湿 电场作用 电极连接 高压电源 换热能力 质量流量 电场 表面能 粗糙度 复合相 库仑力 亲水性 收缩力 电极 电致 减小 毛细 热阻 提拉 牵引 | ||
1.一种微槽群热沉,包括:
微槽群热沉(11);
纳米涂层(12),其生成于所述微槽群热沉(11)的表面,与所述微槽群热沉(11)构成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10);以及
电极(20),其连接高压电源,对所述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10)上的液体工质施加电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槽群热沉,其中,
所述纳米涂层(12)为纳米级平面结构或纳米级凸起物;
所述纳米涂层(12)的材料为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氟化物、半导体材料或有机高聚物涂料;
所述纳米涂层(12)的厚度为0~10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槽群热沉,其中,
所述电极(20)为线电极、网状电极、平板电极或针状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槽群热沉,其中,
所述高压电源的电压为1~50kV。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槽群热沉,其中,
所述线电极的半径为0.001~1mm,长度为1~500mm,与所述微槽群热沉(11)的轴向垂直距离为0.1~100mm;
所述网状电极长宽为1~100mm,厚度为0.5~10mm,所述网状电极的网孔当量直径为0.0001~1mm,与所述微槽群热沉(11)的轴向垂直距离为0.1~100mm;
所述平板电极的长宽为1~100mm,厚度为0.5~10mm,平板电极的正负极垂直间距为10~100mm;
所述针状电极针尖的曲率半径为0.01~1mm,与微槽群轴向垂直距离为0.1~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槽群热沉,其中,
所述线电极、网状电极的微槽群热沉的液体工质为绝缘工质;
所述平板电极、针状电极的微槽群热沉的液体工质为绝缘工质或导电工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槽群热沉,其中,
所述绝缘工质为FC72、R113、R123、R141或正戊烷;
所述导电工质为蒸馏水或乙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槽群热沉,其中,
所述微槽群热沉(11)的表面结构为微米槽道阵列结构、纳米槽道阵列结构或微纳复合槽道阵列结构;
所述微槽群热沉(11)的微槽道横截面为矩形、三角形或梯形,当量直径为10-3~1000μm;
所述微槽群热沉(11)的表面材料为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玻璃或陶瓷。
9.一种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槽群热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制备微槽群热沉;
步骤S2:制备纳米涂层并转移到步骤S1制备的微槽群热沉上,形成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
步骤S3:打开电源,对步骤S2制备的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上的液体工质施加电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槽群热沉的制备方法,其中,
步骤S2中,将纳米涂层转移到步骤S1制备的微槽群基础热沉上的方式为喷涂、溅射或浸没;
所述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与水平方向夹角为0°~1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398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