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同质渗粳恢复系的选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6365.3 | 申请日: | 201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76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陈能刚;陈启刚;鄢小青;谢应平;雷云龙;黎小冰;陈惠查;谭金玉;焦爱霞;阮仁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丹寨县农业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余江;程新敏 |
地址: | 550006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恢复系 同质 杂种优势 稻瘟病 配合力 亚种 株系 杂交 筛选 恢复系材料 配合力测定 水稻 特征特性 优良单株 有效减少 育种年限 杂交水稻 抗性 混收 工作量 繁殖 增产 收获 | ||
本发明公开了水稻同质渗粳恢复系的选育方法,选择现有的同质渗粳恢复系与密穗型恢复系进行杂交获得F1,然后混收获得F2;F2群体经过稻瘟病鉴定筛选出抗性较强的优良单株;在F3代进行配合力的初测,筛选出配合力较强的F4代优良株系,选杂种优势强的特征特性一致的株系混收繁殖,育成新的同质渗粳密穗型恢复系。本发明的方法中利用现有的同质糁粳恢复系材料与密穗型恢复系杂交,利用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并且采用F2代进行稻瘟病鉴定与F3代进行早期配合力测定相结合,有效减少工作量和缩短育种年限。从而进一步发挥亚种间的杂种优势,为杂交水稻增产作出贡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稻同质渗粳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技术背景
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而稻谷产量却占粮食总产的一半,因此,水稻生产对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实施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才能不断推动水稻科研生产的向前发展。当前国内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遗传趋于一致化,差异较小,造成生产上水稻品种的遗传脆弱,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生产。因此为了解决水稻遗传差异较小的问题,保障水稻安全生产,水稻育种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优异资源和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以期选育新的高产优质品种。同质渗粳的稻种资源的创新和杂种优势利用,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组合,对超级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缩小喀斯特地区农业田间试验土壤异质性引起的土壤抽样不准确,特别是重金属土壤抽样不可重复性问题,提供一种水稻同质渗粳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同质渗粳密穗型恢复系的选育方法,丰富水稻遗传基础,克服遗传脆弱性,提高水稻组合的杂种优势。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选择现有的同质渗粳恢复系与密穗型恢复系进行杂交获得F1,然后混收获得F2;F2群体经过稻瘟病鉴定筛选出抗性较强的优良单株;在F3代进行配合力的初测,筛选出配合力较强的F4代优良株系,选杂种优势强的特征特性一致的株系混收繁殖,育成新的同质渗粳密穗型恢复系。
具体的,其技术方案的步骤为:
(1)杂交:选用现有的水稻同质渗粳恢复系与密穗型水稻恢复系进行杂交,获得F1代种子,种植F1代种子,混收后获得F2代种子。
(2)稻瘟病鉴定:在稻瘟病圃中种植F2代群体,进行抗稻瘟病鉴定筛选,选择抗性较强的单株获得F3代种子。
(3)测恢:种植F3代株系材料,选择目标类型的株系与常用水稻不育系进行测交,分别收获单株获得F4代种子和对应的一代测交种。
(4)重复第3步的工作,直至恢复系稳定。
本发明与传统的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方法中利用现有的同质糁粳恢复系材料与密穗型恢复系杂交,利用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并且采用F2代进行稻瘟病鉴定与F3代进行早期配合力测定相结合,有效减少工作量和缩短育种年限。从而进一步发挥亚种间的杂种优势,为杂交水稻增产作出贡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1、杂交:以现有的同质渗粳恢复系Q431为母本与密穗型恢复系R749杂交,获得F1代,种植F1代后,混收获得F2代种子。
2、F2代稻瘟病鉴定:F2代混合种植在稻瘟病圃中进行自然鉴定,筛选出抗病较强的优良单株,获得F3代种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丹寨县农业局,未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丹寨县农业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63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