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夹杂缺陷率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47767.5 | 申请日: | 201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0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蒋奇武;杨忠杰;游清雷;庞树芳;付勇军;张海利;张静;贾志伟;王晓达;李莉;李雪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8 | 分类号: | B22D11/18;C21D8/12;C21C5/30;C22C33/04;C22C38/00;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6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杂 缺陷 率高磁感 取向 硅钢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夹杂缺陷率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冶炼:转炉冶炼全程吹氩,转炉炉后终点控制:C≤0.040%;P≤0.011%;S≤0.005%;吹炼过程渣的碱度为3.0~3.5;渣厚≤80mm;出钢终了时挡渣;并计算高磁感取向硅钢实际冶炼成分的液相线宽度;利用计算的液相线宽度结果,控制中间罐内钢水过热度,凝固过程的温度控制在90~130℃;连铸过程中投入电磁搅拌,连铸后铸坯热送,铸坯温度控制在≥700℃。优点是:可实现快速精确地计算冶炼成分的液相线宽度,根据计算结果合理设计连铸的工艺参数,有效地控制住了钢板中的夹杂数量,提高了成材率,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夹杂缺陷率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取向硅钢按磁感应强度的高低,划分为两大类:一般取向硅钢CGO,磁感<1.88T;高磁感取向硅钢HGO,磁感≥1.88T。高磁感取向硅钢磁感高、铁损低、制作成的变压器具有噪声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于220KV以上电压级别大容量电力变压器和高效节能型配变铁芯的制造,由于节能降耗要求的提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高磁感取向硅钢最先由日本新日铁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发明,该公司将其产品命名为ORIENTCORE Hi-B,简称HiB钢。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板坯高温加热后热轧,一次冷轧法大压下,该方法可生产目前最高磁感产品。
之后,日本川崎公司采用两次冷轧法开发出了RGH高磁感取向硅钢。
上世纪80年代新日铁公司开发出低温板坯加热,后工序渗氮处理生产的高磁感取向硅钢(SL),相对于HiB钢,具有热轧加热温度低、成材率高的特点。
国内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主要采用两种技术,一种是以MnS+AlN为主要抑制剂,热轧板坯高温加热方式生产的HiB型HGO;另一种是以AlN为主要抑制剂,热轧板坯低温加热,后工序渗氮处理方式生产SL型HGO。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生产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其液相线宽度的精确控制都是影响产品表面夹杂缺陷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较大的取向硅钢生产厂家也都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液相线温度,不能准确计算出液相线宽度,直接导致对凝固过程的控制模糊,当实际浇注成分的液相线宽度窄的时候,再使用近液相线温度浇注技术,结果钢水黏度大,夹杂不易上浮,导致从热轧板、常化板表面开始直到成品板的表面中都存在大量肉眼可见的夹杂,成品缺陷多,材料率低,造成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夹杂缺陷率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通过对连铸工艺的精确控制,消除取向硅钢热轧板、常化板、脱碳板及成品板中的夹杂,提高成材率,减少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低夹杂缺陷率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冶炼:转炉冶炼全程吹氩,转炉炉后终点控制:C≤0.040%;P≤0.011%;S≤0.005%;吹炼过程渣的碱度为3.0~3.5;渣厚≤80mm;出钢终了时挡渣;并计算高磁感取向硅钢实际冶炼成分的液相线宽度;所述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实际冶炼成分的液相线宽度由Thermo-Calc软件计算。
2)连铸:利用计算的液相线宽度结果,控制中间罐内钢水过热度,凝固过程的温度控制在90~130℃;若液相线宽度大,采用近液相线浇注提高等轴晶比例,若液相线宽度小,需要提高过热度,加大凝固过程的温度区间使夹杂有充足的上浮过程;
根据计算的液相线宽度结果确定铸坯拉速,若液相线宽度80℃~130℃,则铸坯拉速控制在0.80~1.30m/min;当液相线宽度低于80℃的时候,铸坯的拉速控制在0.4~0.80m/min;
连铸过程中投入电磁搅拌,连铸后铸坯热送,铸坯温度控制在≥700℃;
3)热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77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