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体内可吸收性腰椎限制性动态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50473.8 | 申请日: | 201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7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奚春阳;闫景龙;于泰隆;王晓岩;王南翔;郑乐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内 吸收性 腰椎 限制性 动态 固定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内可吸收性腰椎限制性动态固定装置,包括由缆绳相串接的第一锁定器、间隔器和第二锁定器;所述第一锁定器前端设有卡扣,末端设有锁定器固定齿;所述间隔器的两端设有间隔器固定齿;所述第二锁定器前端设有锁定器固定齿,末端设有卡扣;所述锁定器固定齿能够与所述间隔器固定齿相啮合。该装置在提供限制性微动的基础上应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使之在初期对融合节段提供相对坚强固定,限制其各方向的运动;随着植骨的愈合、固定装置中镁合金部分的降解,使得固定节段在各个方向具有受限制的微动,这将促进植骨愈合并减少邻近节段所承受的应力及活动;最终镁合金完全降解,减少应力遮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态内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内可吸收性腰椎限制性动态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脊柱融合手术为治疗各种脊柱疾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最常使用的后路融合内固定装置为钛合金材料制成的钉棒系统,植骨融合后较粗而坚固的钛棒的存在会显著增加应力遮挡,增加邻近节段的应力及运动,据报道钛棒融合固定术后一年邻近节段疾病的发生率为2.5-28.4%,而术后十年发生率为11-100%。
另一方面“动态稳定”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受到重视,这种系统能模拟正常的脊柱运动,产生尽可能和正常的脊柱相似的活动,改变运动节段承载负荷的方式,控制节段间的异常活动,短期能够减少邻近节段应力。目前市面上的动态稳定装置有许多种,例如由Freudiger和Dubois等人提出的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其构成是钛合金椎弓根钉、多聚酯纤维张力带和聚氨酯弹性间隔器,由材料的弹性使得固定的节段得以保留近似生理的运动。一方面为了模拟正常的脊柱运动使得固定节段有较大的运动范围,另一方面这些材料的弹性不足以提供植骨融合时所需的坚强固定,故这是一种用于非融合的固定装置。而没有骨性融合,随着内固定的失效手术也将随之失效。如将动态稳定系统提供的活动限制为一定的微动,除了保留原有的减少邻近节段应力的能力外,根据wolff定律,这也可以促进成骨。
我们已经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证明了腰椎后路关节突间植骨术在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方面的优势,该术式对正常维持稳定的结构破坏较小(椎间盘、关节突及后方的韧带系统均未受到破坏),且植骨位置特殊,植骨槽在矢状面上恰恰位于连接棒的前方,上下方紧邻椎弓根,植骨融合后能够为连接棒提供一定支撑,这样对连接棒有直接的加固作用。另外该术式的植骨融合块在后方形成类似张力带的结构,使得融合节段仍具有一定的微动(已通过有限元分析证实,可以推测在没有坚硬钛棒的前提下将有最大的微动),减少了融合节段的应力遮挡,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减少邻近节段分担的应力。
而镁作为一种有巨大潜力的植入材料,能够克服现有金属材料的缺点。镁重量轻、密度小,有高强度/重量比;其弹性模量(45GPa)较目前常用的植入材料更接近于正常骨组织,可避免应力遮挡效应对新骨生成和塑形的影响;镁能够在体内降解,可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影响,其降解产物镁离子是人体含量丰富的阳离子,主要贮存于骨骼中,是多种酶的辅助因子,是核糖体的关键结构之一;镁离子还能够刺激骨折端硬骨痂的生成、诱导成骨,促进骨折愈合,并刺激软骨生成。这些特性使镁及其合金有可能成为理想的骨植入材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固定节段在各个方向上具有受限制的微动,以促进植骨愈合并减小邻近节段所受应力及活动,当植骨完全愈合、镁合金完全降解后将减小应力遮挡的体内可吸收性腰椎限制性动态固定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体内可吸收性腰椎限制性动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缆绳相串接的第一锁定器、间隔器和第二锁定器;所述第一锁定器前端设有卡扣,末端设有锁定器固定齿;所述间隔器的两端设有间隔器固定齿;所述第二锁定器前端设有锁定器固定齿,末端设有卡扣;所述锁定器固定齿能够与所述间隔器固定齿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04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