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53760.4 | 申请日: | 2018-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5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5/04;F21V7/00;F21V13/04;F21W131/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雯雯;臧建明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微结构 反射罩 前盖 容置空间 照明装置 多层阶梯状结构 发光组件配置 发光组件 反射 折射 扩散 配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反射罩、前盖、发光组件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前盖连接于反射罩。反射罩与前盖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发光组件配置于容置空间中且用以发出光束。这些光学微结构配置于反射罩与前盖的至少其中之一上,每一光学微结构呈多层阶梯状结构,这些光学微结构通过折射与反射来扩散光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的道路照明逐渐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的发光现象是通过电子与空穴的结合将电能转换成光能,而不是通过加热发光或放电发光,因此,发光二极管具有反应速度快、体积小、较省电、低污染、使用寿命长且适合量产等优点,使得发光二极管逐渐成为照明装置的主流。
一般而言,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具有指向性,当以发光二极管作为道路照明灯具的发光源时,往往由于光强度过于集中而有眩光严重的问题,如此容易造成路人及驾驶的眼睛不舒适。若仅是采用雾面灯罩来处理眩光问题,却因为雾面灯罩会将光线往各个方向发散的特性,反而让光线往不需照明的方向发出,造成能源的浪费,且可能因为照射于路面的光能量不足而无法符合道路规范。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能满足所需照明效果且能抑制眩光的照明装置,成为值得研发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兼具抑制眩光及达到所需照明效果的功能。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包括反射罩、前盖、发光组件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前盖连接于反射罩。反射罩与前盖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发光组件配置于容置空间中且用以发出光束。这些光学微结构配置于反射罩与前盖的至少其中之一上,每一光学微结构呈多层阶梯状结构,这些光学微结构通过折射与反射来扩散光束。
在一实施例中,多层阶梯状结构包括多个堆栈层。这些堆栈层的中心轴彼此重合。
在一实施例中,多层阶梯状结构包括多个堆栈层。这些堆栈层的中心轴至少部分不重合。
在一实施例中,多层阶梯状结构包括多个堆栈层。这些堆栈层配置于载体上,且从靠近载体的一侧往远离载体的一侧堆栈。载体为反射罩与前盖的至少其中之一。对于每一光学微结构的任两堆栈层而言,较靠近载体的堆栈层的分布范围大于且涵盖较远离载体的堆栈层的分布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前盖呈平板状、凸透镜状、凹透镜状或等厚度弯曲板状。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以及二次透镜。发光二极管用以发出光束。二次透镜配置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以增加光束的发散角。
在一实施例中,反射罩包括壳体以及反射层。壳体具有朝向容置空间的内表面及背对容置空间的外表面。反射层位于内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组件的光轴与前盖的中心轴的夹角是落在20度至80度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包括反射罩、前盖、发光组件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前盖连接于反射罩。反射罩与前盖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发光组件配置于容置空间中且用以发出光束。这些光学微结构配置于反射罩与前盖的至少其中之一上,每一光学微结构包括多个堆栈层,这些堆栈层的侧面至少部分不切齐,这些光学微结构通过折射与反射来扩散光束。
在一实施例中,这些堆栈层的侧面彼此不切齐。
基于上述,由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装置采用了具有多层阶梯状结构的光学微结构,或采用具有多个侧面至少部分不切齐的堆栈层的光学微结构,而光学微结构可通过折射与反射来扩散光束,因此可以抑制眩光,并达到所需的照明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37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