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62265.X | 申请日: | 201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8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徐颋;徐玉裕;杨晓秋;吕佳平;邱廉;刘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绿维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蓝藻 湖泊 河道 侧流 湿地 藻水分离系统 连通处 连通 生态处理 生态抑藻 物理过滤 一级过滤 气浮 水中 座侧 选区 消耗 | ||
1.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湖泊(1)与河道(2)的连通处设置闸站一(3),在湖泊(1)边上设置一座侧流湿地(4),所述侧流湿地(4)一端与湖泊(1)连通且在连通处设置闸站二(5),侧流湿地(4)的另一端与河道(2)连通,所述侧流湿地(4)包括:
A、一级过滤区(6),所述一级过滤区(6)包括一级过滤池(7),所述一级过滤池(7)末端设置有一级滤藻坝(8),所述一级过滤池(7)末端上部设置有可调收藻渠(9);
B、增气浮选区(10),所述增气浮选区(10)包括增气区(11)和浮选区(12),所述增气区(11)和浮选区(12)用低位挡墙(13)隔离,所述增气区(11)底部设置微孔曝气管(14),外部连接供气风机,所述浮选区(12)末端设置有二级滤藻坝(15),所述浮选区(12)末端上部设置有可调收藻渠(9);
C、生态抑藻区(16),所述生态抑藻区(16)包括依次设置的一级生态抑藻池(17)、二级生态抑藻池(18)、浅流抑藻湿地(19)和三级生态抑藻池(20),所述一级生态抑藻池(17)和二级生态抑藻池(18)之间设置有三级滤藻坝(21),所述一级生态抑藻池(17)末端上部设置有可调收藻渠(9),所述三级生态抑藻池(20)末端设置有四级滤藻坝(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过滤池(7)深度为1-2m,平面面积为小时水流量的1-2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滤藻坝(8)和二级滤藻坝(15)上部为细碎石墙,下部为曲流墙,所述细碎石墙厚度为0.24-0.6m,高度为1-1.5m,所述曲流墙高度为0.5-1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气区(11)深度为1-2m,平面面积为小时水流量的0.5倍,所述低位挡墙(13)为高度为0.5-1m的水泥砌块,厚度为0.2-0.25m,所述浮选区(12)深度为1-2m,平面面积为小时水流量的0.2-1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生态抑藻池(17)、二级生态抑藻池(18)和三级生态抑藻池(20),深度为1-2m,平面面积为小时水流量的2-5倍,内部种植湿地挺水植被和沉水植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流抑藻湿地(19)深度为0.2-0.5m,底部为0.5-1m的干碎石基础,平面面积为小时水流量的2-5倍,内部种植湿地挺水植被、沉水植被和水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级滤藻坝(21)上部为细碎石墙,中部为石笼墙,下部为曲流墙,所述细碎石墙厚度为0.24-0.6m,高度为0.5-1m,所述石笼墙厚度为0.24-0.6m,高度为0.5-1m,所述曲流墙高度为0.24-0.36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级滤藻坝(22)为石笼墙,厚度为0.24-0.6m,高度为1-1.5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收澡渠(9)深度为0.3-0.5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蓝藻倒灌的藻水分离系统还包括自然发酵站(23),所述自然发酵站(23)包括分配渠(24)和分别与分配渠(24)各个出口相连的多个发酵坑(25),所述分配渠(24)宽为0.3-0.5m,深度为0.5-0.8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绿维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绿维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226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