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关于伤寒与副伤寒肠道传染病疫情的精准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62770.4 | 申请日: | 2018-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1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坤;闫梅英;阚飙;吴强;杨汝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G16H50/80 | 分类号: | G16H50/80;G16H50/30 |
代理公司: | 昆明金科智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216 | 代理人: | 胡亚兰 |
地址: | 650034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关于 伤寒 副伤寒 肠道 传染病 疫情 精准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传染病控制技术领域中一种关于伤寒与副伤寒肠道传染病疫情的精准控制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传染病学五个病因学科理论技术,获得传播循环或病原体流动的病因分化与融合双向性结果结论,调查分析提高了病因研究精准性,明确病原体型及其来源,并为确定污染源、传播环节、跨地区扩散提供依据;通过划分传播危险性病例与携带者和公共卫生管理,把传染源划分为高度传播危险性病例与携带者和一般病例与携带者,对高度传播危险性病例与携带者和一般病例与携带者实施分层次隔离治疗、住院治疗、粪便检测与携带状态清除程序的公共卫生管理,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染病控制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关于伤寒与副伤寒肠道传染病疫情的精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与副伤寒具有高发病率、长病程和重负担而引起关注,更是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每年估计发病数、死亡数分别为16000000和600000,其中,亚洲、非洲病例数分别占62%和35%;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水污染、食物污染和密切接触,发病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设施、生活条件、卫生习惯等社会因素影响,地方性流行区危险因素包括吃生菜、喝生水、与近期患者或带菌者密切接触、居住地卫生设施不良;
我国伤寒与副伤寒发病地区、季节、年龄组呈现不均衡性,2000年以来每年伤寒与副伤寒发病率都小于5.0/10万,平均发病率1.9/10万,2009、2010年发病率接近1.2/10万,2012年以来的年度发病率小于1.0/10万,在1999-2015年期间,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近50万人口伤寒与副伤寒病例数、发病率曾多年位于全国县区级区域第一位(>99%确诊病例为甲型副伤寒),累计报告8398个病例,无死亡病例,其中,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每年血培养病例数范围大约是5000~12000例,确诊甲型副伤寒病例5353例,确诊伤寒病例45例;呈现发病率高、季节性升高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年度发病率范围是8.8/10万~352.7/10万,并于2001、2004、2006和2009年出现周期性流行高峰,2013、2014、2015年发病率分别为31.9/10万、12.1/10万和8.8/10万,2015年以来发病率已经接近1999年水平;
现有针对肠道传染病的控制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通常只运用流行病学与病原学二个病因学科进行病因研究,环境卫生学调查、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信息缺乏或不足,更没有进行病原体基因组学的调查分析;2、在阐明病因与疾病之间因果关系路径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侧重三个环节的精准性,不注重传播链、传播循环与病原体流动,是散发的主要模式;3、在病例与携带者传播危险性及其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没有分层次的病例与携带者隔离治疗、住院治疗、粪便检测与携带状态清除程序;4、在传染病疫情数据化预警方面,缺乏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传染病学五个学科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分化融合信息或者信息不充分,难以完成系统性、过程性、阶段性数据化预警;5、在传染病疫情变化时空节点方面,相应时空节点、阶段性卫生应急等不清晰,综合性防治为主要手段;6、在传染病疫情精准控制方面,采取综合性控制,病因研究、病例管理、数据化预警、时空控制存在局限性,控制的质量、效果、效益不充分,基于以上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关于伤寒与副伤寒肠道传染病疫情的精准控制方法以应对和有效控制伤寒与副伤寒肠道传染病疫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关于伤寒与副伤寒肠道传染病疫情的精准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关于伤寒与副伤寒肠道传染病疫情的精准控制方法,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暴发疫情的必要病因(传播循环或病原体流动)和促进病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27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零件配合性能优化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