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获得设备标识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63244.X | 申请日: | 2018-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8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周冲;付天福;张大成;魏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26 | 分类号: | H04W8/26;H04W60/00;H04W12/041;H04W12/0431;H04W12/71;H04L9/08;H04L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获得 设备 标识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获取设备标识ID的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获取设备ID的第一消息,所述设备ID用于全局唯一的标识所述终端;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经过加密的密钥材料;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密钥材料生成密钥对,所述密钥对包括第一公钥和第一私钥;所述终端确定所述第一公钥为所述设备ID。该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设备ID重复,简化配置流程,节省系统开销,提高获取设备ID的整体方案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获得设备标识的方法以及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物联网中获得终端的设备标识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过使用射频识别(英文: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互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将各种具备信息传感功能的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物联网平台连接。
具备信息传感功能的终端也可以称之为终端设备或物联网终端或物联网设备。随着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海量不同类型的终端通过固定或者移动互联网的互联网协议(英文:Internet Protocol,IP)数据通道与网络和应用进行信息交互,为此,需要为终端分配设备标识,以便于对终端进行管理。
在传统网络中,通常采用预配置的方式来配置终端的设备标识。例如,对于移动终端,运营商提供给终端的用户标识信息和出厂时写入终端的识别信息计算生成终端的身份识别标识,用于移动终端的认证。对于有线终端,运营商提供的入网密钥和出厂时写入终端的识别信息生成身份识别标识。由于不同的厂家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不同厂家为终端配置的标识的类型,规格可能都不相同。另外,也存在不同厂家为不同的终端配置了相同标识的情形。上述情况给物联网中的设备管理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为了配置全局唯一的设备标识,对于移动终端,现有技术中采用例如国际移动设备标识(英文: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fy,IMEI)来对终端进行唯一标识,但是需要预先到注册机构进行注册,配置流程相对复杂,并且注册成本高,标识循环使用效率低。
进一步地,采用上述方式生成的设备标识存在过于简单而被盗用身份的问题,在被盗窃或者非法入侵时,限于设备标识过于简单,很容易被仿冒成功。
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如何对设备进行可信认证,如何生成唯一的的设备标识,以便于管理,简化配置流程,以及提高获得设备标识的整体方案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获取设备ID的方法,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用的获得设备ID的整体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获取设备ID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为该终端请求所述设备ID的第一消息,所述设备ID用于全局唯一的标识所述终端。该终端接收该网络设备发送的经过加密的密钥材料。该终端根据所述密钥材料生成密钥对,该密钥对包括第一公钥和第一私钥。该终端确定所述第一公钥为所述设备ID。
在上述方案中,由终端生成获取设备ID的请求,网络设备基于接收到的请求,向终端发送密钥材料,终端基于接收到的密钥材料,生成包括第一公钥和第一私钥的密钥对,并确定所述第一公钥为所述设备ID。由此,网络设备基于终端的请求,动态的向终端分配用于生成设备ID的密钥材料,无需采用预配置的方式对终端进行ID分配,也无需预先到注册机构进行注册,简化了配置流程,节省了注册成本,并且由于无需预配置设备ID,提高了设备ID的循环使用效率。另外,采用密钥对中的公钥作为设备ID,保证了设备ID的唯一性,避免设备ID发生重复,并且基于公钥的设备ID相对现有的设备ID相对复杂,降低了设备标识过于简单而被仿冒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32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