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FC转以太网的数据转换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67956.9 | 申请日: | 2018-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3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卫铁锤;李帅兵;陈旭辉;王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7/10 | 分类号: | H04L47/10;H04L43/088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崔旭东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fc 以太网 数据 转换 流量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FC转以太网的数据转换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在FC数据与以太网数据进行转换时,检测以太网的数据流量;将以太网的数据流量与设定的数据流量上限值进行比较:当判断以太网的数据流量大于设定的数据流量上限值时,控制触发FC数据反压。本发明不再使用传统的触发FC数据反压的机制,在FC数据与以太网数据进行转换时,由原来的检测FC的数据流量,改为主动检测以太网的数据流量,在检测到以太网的数据流量过大时,便触发FC数据反压。也就是说,提前触发了FC数据反压,进而避免了在大流量时产生数据丢失的情况出现,保证FC数据和以太网数据转换传输不丢包,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纤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FC转以太网的数据转换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FC-AE是一种新型的光纤通道技术,具有高宽带、低延时、高可靠性、高抗干扰性的特点,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了较多的使用。符合FC-AE-ASM协议的FC网络已应用于航空领域的多种型号产品上,为新一代机载子系统之间的互联提供通信支持。
在系统整体设计过程中,采用FC网络作为主干网络时,考虑到子系统内部的各功能模块之间的通信要求、有效数据量、现有设备兼容性及技术成熟度等因素要求,会选用以太网作为子系统内部的局部总线使用。同时,FC本身已具备数据反压机制,在FC的数据流量达到FC数据带宽的上限时会触发数据反压,以免数据流量过大而造成数据丢包的现象。
但是,FC总线带宽包括2.125Gbps、4.25Gbps和8.5Gbps,与千兆以太网的以太网带宽相比,FC总线带宽要大很多。在子系统与FC主干网络进行互联和通信时,FC数据向网口发送信号时,当FC数据流量并达到FC数据带宽的上限时,不会触发数据反压,但是,该数据流量可能已经超过千兆以太网处理的带宽上限。此时,极大可能出现由于以太网数据带宽不足而丢包的现象,使得可靠性很高的FC网络变得不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FC转以太网的数据转换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FC数据与以太网数据进行转换时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FC转以太网的数据转换流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FC端口与以太网端口进行数据转换时,检测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
将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与设定的数据流量上限值进行比较:
当判断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大于设定的数据流量上限值时,控制触发FC数据反压,使FC端口停止接收数据。
进一步的,通过检测以太网端口缓存的以太网帧数目来检测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
进一步的,当判断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小于等于设定的数据流量上限值时,FC端口恢复至接收数据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流量上限值为固定的,或者通过外部配置接口进行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FC转以太网的数据转换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接口芯片,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指令实现如下方法:
在FC端口与以太网端口进行数据转换时,检测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
将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与设定的数据流量上限值进行比较:
当判断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大于设定的数据流量上限值时,控制触发FC数据反压,使FC端口停止接收数据。
进一步的,通过检测以太网端口缓存的以太网帧数目来检测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
进一步的,当判断以太网端口的数据流量小于等于设定的数据流量上限值时,FC端口恢复至接收数据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79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