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用造纸污泥灰快速密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68014.2 | 申请日: | 2018-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4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卢前明;张元馨;王公忠;韩红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06 | 分类号: | C04B28/06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郑园;孙诗雨 |
地址: | 451191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造纸 污泥 快速 密闭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煤矿施工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矿用造纸污泥灰快速密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快速密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硫铝酸盐水泥熟料30‑40份、硅酸盐水泥熟料15‑25份、造纸污泥灰35‑45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0.1‑0.2份、木质素磺酸钠或木质素磺酸钙1.5‑2份、生石灰3‑4份、脱硫石膏4‑5份、氯化钠0.8‑1.5份、聚丙烯纤维1‑1.5份、超细硅灰4‑8份、硼砂0.1‑0.3份以及水100‑130份。本发明实现造纸污泥无害化处理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输送性能好,成本低廉,制备、输送工艺简单,具有较强的商业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施工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矿用造纸污泥灰快速密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造纸行业发展迅速,造纸污水排放量巨大,造纸污泥是造纸行业污水处理的终端固体废弃物,它含水率高,成分复杂,富含有机纤维,并且还残留有造纸污水中的污染成分,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目前,造纸污泥的处理多采用堆放或填埋,这种处理方式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同时,污泥中的有机成分易腐烂变臭、滋生细菌,所含的重金属元素渗透到土壤及水源中,将造成二次污染。造纸污泥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包括微生物热解、作农用肥料、焚烧处理等,其中焚烧处理可大大降低污泥体积,杀死病原体,使有机质碳化,而焚烧产生污泥灰极少得到有效处理,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的 90﹪都是井下开采,煤矿采用垮落法开采之后,采空区通常会积聚瓦斯,甚至有自燃发火的危险,为防止煤层自燃、有害气体扩散或者瓦斯爆炸,需要快速隔绝采空区,将易自燃区、有害气体源或瓦斯聚集区进行隔离,从而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煤矿采空区常规的密闭方式有矸石袋密闭墙、料石密闭墙、钢筋混凝土闭墙等,由于构成封闭墙的料石、砖石的数量与重量相对比较大,输送艰难,成本高、劳动量大、作业时间较长。此外,料石和砖石混凝土是刚性材质,在矿井顶板活动时,密闭墙体缓冲性能很差,非常容易破坏封闭的墙体。因此,常规的封闭墙要实现快速、彻底的隔离作用非常困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井下作业人员构筑密闭墙时间过长,在高温浓烟和有毒气体超标的恶劣环境中作业,更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困难和危险。现有的气囊密闭方式虽然能够快速地隔绝采空区,但难以填充到每个缝隙和低凹处,并且巷道壁面突出的岩石或尖锐物极易划破气囊,此外,气囊所能承载的强度有限,只能作为临时密闭。 综上所述,轻质密闭材料无法承担顶板来压,难以抵抗瓦斯爆炸冲击波的作用,传统密闭材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施工效率低,目前,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实现煤矿采空区的快速密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矿用造纸污泥灰快速密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密闭方式输送困难、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成本高的技术难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矿用造纸污泥灰快速密闭材料,所述快速密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硫铝酸盐水泥熟料30-40份、硅酸盐水泥熟料15-25份、造纸污泥灰35-45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0.1-0.2份、木质素磺酸钠或木质素磺酸钙1.5-2份、生石灰3-4份、脱硫石膏4-5份、氯化钠0.8-1.5份、聚丙烯纤维1-1.5份、超细硅灰4-8份、硼砂0.1-0.3份以及水100-130份。
所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粘度为10万-20万mpa·s之间,比表面积≥200 m2/kg。
所述木质素磺酸钠或木质素磺酸钙中木质素含量为50%-65%,比表面积≥250 m2/kg。
所述生石灰、氯化钠、脱硫石膏以及硼砂中的有效成份分别在90%以上,比表面积均≥300 m2/kg。
所述超细硅灰比表面积为22 -28m2/g,聚丙烯纤维长度为6-1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程学院,未经河南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80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