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3;5-三氨基苯的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71847.4 | 申请日: | 2018-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0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木华;邓汉林;泊松·菲利普;刘向向;罗贤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09/40 | 分类号: | C07C209/40;C07C211/50;C07C249/04;C07C251/20;C07C231/02;C07C233/43;C07C23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辛姗姗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氨基苯 三酮 间苯三酚 制备 合成 水合肼溶液 纯化处理 催化氢化 反应原料 分离纯化 干燥处理 工艺安全 环境友好 还原试剂 碱性条件 起始原料 强酸强碱 氢化反应 盐酸羟胺 爆炸性 常压 过滤 安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3,5‑三氨基苯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结构式IV所示的间苯三酚为反应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盐酸羟胺进行成肟反应,过滤和干燥处理后得到结构式III所示的1,3,5‑环己三酮肟;将所述1,3,5‑环己三酮肟进行氢化反应,纯化处理后得到结构式II所示的1,3,5‑三氨基苯;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起始原料为间苯三酚,便宜易得,中间体1,3,5‑环己三酮肟无爆炸性,且容易分离纯化,比现有方法价格便宜、工艺安全。1,3,5‑三氨基苯的制备采用水合肼溶液作为还原试剂,无需使用强酸强碱,或者在常压下进行催化氢化,工艺简单,制备方法安全,成本低且环境友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和新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1,3,5-三氨基苯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1,3,5-三氨基苯因具有C3对称性的芳香三胺活性基团而具有较高反应活性,在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它可以用于构建结构新颖的含能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制备具有顺磁性的导电高分子材料,由于1,3,5-三氨基苯的三官能度氨基的反应活性,使得1,3,5-三氨基苯成为制备反渗透膜如反渗透膜UTC-70和反渗透膜UTC-80的重要原料。
现有的制备1,3,5-三氨基苯的方法包括:1,3,5-三硝基苯的催化氢化方法[Journal of Flow Chemistry,2014,4,113-117]、1,3,5-三叠氮酰基苯的Curtius重排方法[Synthetic Communications,2007,37,3519-3528]、3,5-二硝基苯胺的催化氢化方法[Org.Biomol.Chem.2011,9,185-197;欧洲专利,2004,PCT Int.Appl.,2004072168]、1,3,5-环己三酮肟的高压催化氢化-酰化方法[J.Org.Chem.1981,46,4597-4599;日本专利,2009,2009209342]、间三溴苯的催化氨化方法[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12,77,6653-6656]。在上述合成方法中,需要用到多硝基化合物作为中间体,并使用还原剂还原多硝基化合物,制备1,3,5-三氨基苯。常使用的还原剂主要包括SnCl2/HCl、Fe/AcOH和氢气。
然而,多硝基化合物易致爆,会给工艺放大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使用化学计量的SnCl2/HCl、Fe/AcOH等还原剂还原多硝基化合物时还原效率不高,且产生大量的废料,污染环境;采用高压催化氢化方法还原多硝基化合物时反应需要在高压下进行,增加了工艺的危险性,且催化过程中使用的贵金属催化剂,如Pd、Pt、Ru以及Ni,增加了1,3,5-三氨基苯的制备成本。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提供一种简单、高效、安全、环境友好且低成本的方法来制备1,3,5-三氨基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高效、安全、环境友好且低成本的方法来制备1,3,5-三氨基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3,5-三氨基苯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以结构式IV所示的间苯三酚为反应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盐酸羟胺进行成肟反应,过滤和干燥处理后得到结构式III所示的1,3,5-环己三酮肟;
将所述1,3,5-环己三酮肟进行氢化反应,纯化处理后得到结构式II所示的1,3,5-三氨基苯;
进一步地,制备所述结构式III所示的1,3,5-环己三酮肟时,营造所述碱性条件所使用的碱性试剂解离产生碱性基团,所述碱性基团与所述盐酸羟胺的盐酸的摩尔比为1:1~3:1;所述盐酸羟胺与所述间苯三酚的摩尔比为3-5:1;
所述成肟反应的反应温度为-5~5℃,反应的时间为0.5~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18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间氨基苯乙炔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