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76529.7 | 申请日: | 2018-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15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春;段嘉琪;崔付园;王小青;强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29 | 分类号: | E04B5/29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桁架 临时 支撑 装配式 模块 叠合 板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通过连接板和螺栓将四边形立体桁架临时支撑与梁连接为临时性整体。钢筋网铺设于临时支撑上,钢筋网铺设完毕后浇筑预制混凝土层,浇筑时在梁的翼缘内侧也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将该带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工厂预制加工完毕后运至现场吊装到位,在预制混凝土层上方按设计铺设楼板上层钢筋网并浇筑剩余楼板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待楼板养护结束,拆掉螺栓,卸下临时支撑,完成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本发明采用带有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楼板,解决楼板整体性问题;减轻吊装重量,提高装配精度和施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发展的对象,工业化装配式结构体系创新势在必行。装配式结构体系是指按照统一、标准的建筑部品规格制作房屋单元或构件,然后运至施工现场装配就位而产生的建筑。大量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现场大量装配作业,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其特点是建筑质量轻、节能环保、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等,能解决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低、房屋建造劳动生产率低以及传统房屋产品质量低等诸多问题,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
楼板是整个建筑中的基本构件之一。采用装配式楼板结构,在工厂预制标准化楼板,现场吊装、拼接可以减少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大缩短工期。但现有的装配式组合楼板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单块板预制,现场组装的楼板主要为单向板受力,各预制板块之间不相互连接,整体性不能保证;一般的装配式楼板与梁分开,梁板连接存在问题;预制混凝土板层较厚,使得吊装重量增大,难度提高。而采用钢筋桁架的预制叠合楼板,又存在钢筋桁架制作复杂,与其它钢筋需要搭接连接增加钢筋量,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布置管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装配式楼板结构的缺陷,在装配式楼板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快速装配,通过叠合解决预制楼板拼接的整体性问题,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同时该大模块梁板结构为梁、板一体化设计,能够有效解决梁板的连接问题。另外,采用钢筋网作为预制板的受力筋,制作简单方便,利于后期管线的布置。同时减轻吊装重量,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梁、临时支撑(4)、连接板(5)、钢筋网和预制混凝土层(6)。
所述梁包括横向边跨工字形截面梁(1)和中跨槽钢梁(2)、纵向工字形截面梁(3)。横向边跨工字形截面梁(1)与中跨槽钢梁(2)平行布置,纵向工字形截面梁(3)垂直放置在横向边跨工字形截面梁(1)与中跨槽钢梁(2)之间的梁端部两侧;各个连接板(5)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在横向边跨工字形截面梁(1)和中跨槽钢梁(2)上。
所述临时支撑(4)采用钢管四边形立体桁架支撑,能够满足楼板厚度大时的施工阶段承载力要求。临时支撑(4)沿垂直于横向边跨工字形截面梁(1)、中跨槽钢梁(2)方向放置。在钢管四边形立体桁架支撑的两端竖杆上开孔,临时支撑(4)通过连接板(5)与梁相连。
所述连接板(5)为带孔连接板。连接板(5)与梁焊接连接。临时支撑(4)竖杆上的开孔与连接板(5)上的孔对齐,临时支撑(4)与连接板(5)用螺栓(9)连接,并在连接板(5)一侧加六角螺母(10)拧紧。六角螺母(10)放在连接板(5)的一侧,并用泡沫胶将六角螺母(10)与孔洞间缝隙密封,便于现场吊装施工后拆卸。
完成临时支撑(4)与梁的连接后制作预制混凝土层(6)。
所述预制混凝土层(6)的厚度为4-5cm,预制混凝土层(6)浇筑于临时支撑(4)上,浇筑后的预制混凝土层(6)与梁的上翼缘表面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6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