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胸腔引流置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76784.1 | 申请日: | 2018-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5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霍梅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霍梅芳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管 探针 外管 胸腔引流 置入装置 密封件 下端 医疗器械技术 引流 外科医师 一次完成 外部 置管 衔接 节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胸腔引流置入装置,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外管、活塞管、探针以及密封件;外管套装在活塞管上,活塞管的两端均位于外管的外部,密封件位于外管和活塞管之间;活塞管套装在探针上,探针的两端均位于所活塞管的外部,探针的下端与活塞管的下端均为曲面,且探针下端的曲面与活塞管下端的曲面衔接在一起。本发明由于操作简单,可按流程迅速一次完成,相对其它引流技术节约了时间,操作快捷,也提高了置管效率,内、外科医师均易于掌握,适用于临床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胸腔引流置入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管置入方法是消毒、铺巾、局麻生效后先沿肋间隙切开皮肤约2cm,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及肌肉后用血管钳引导置入引流管,需要经过专业外科训练的医护人员才能完成操作,且操作时间较长,对患者的损伤较重,容易造成患者皮下气肿及皮下软组织假道;而且,术后因患者组织与引流管间隙过大,导致术后缝合固定仍密闭性不好,同时,置入的引流管进入胸腔长度不可靠需,需要多次复查并调整引流管,从而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平均住院日,并增加患者病程及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胸腔引流置入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胸腔引流置入装置,包括:外管、活塞管、探针以及密封件;
外管套装在活塞管上,活塞管的两端均位于外管的外部,密封件位于外管和活塞管之间;
活塞管套装在探针上,探针的两端均位于所活塞管的外部,探针的下端与活塞管的下端均为曲面,且探针下端的曲面与活塞管下端的曲面衔接在一起。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胸腔引流置入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可选地,密封件固定在外管内壁上。
可选地,密封件包括至少两块橡胶密封片。
可选地,探针的下端的曲面与活塞管的下端的曲面均为锥形曲面。
可选地,活塞管的上端设有阻挡部,活塞管的阻挡部用于限制活塞管伸入外管的位置。
可选地,探针的上端设有阻挡部,探针的阻挡部限制用于探针伸入活塞管的位置。
可选地,外管的上端设有至少一个手柄。
可选地,外管的上端设有两个手柄。
可选地,两个手柄与外管呈T型设置。
可选地,外管的外壁设有刻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本装置轻柔、旋转扩张进入胸腔,损伤非常小;密封件位于外管和活塞管之间,用于防止本装置置入胸腔拔除活塞管后,胸腔内的气体或体液从外管溢出,本装置组织密封性好,减少皮下气肿及软组织的损伤,减少假道形成;本装置由于操作简单,可按流程迅速一次完成,相对其它引流技术节约了时间,操作快捷,也提高了置管效率,内、外科医师均易于掌握,适用于临床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胸腔引流置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的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霍梅芳,未经霍梅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67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心血管内科负压引流装置
- 下一篇:一种微创手术用调节负压吸引流量的装置